欢迎来到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换一换
首页 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珍稀食用菌侵染性病害防治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

  • 资源ID:3093       资源大小:515.9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0金币 【人民币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0金币 【人民币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珍稀食用菌侵染性病害防治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

珍稀食用菌侵染性病害防治简明技术规范(2011) 一、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坚持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防重于治,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治理。 二、主要侵染性病害及发生症状 1.细菌性褐腐病 由假单胞杆菌引致的杏鲍菇、阿魏菇、白灵菇等子实体变黄变褐、腐烂发臭等病状的一种病害。通常表现为菇体畸型,菌盖病斑严重,菌柄膨大,菌肉呈水渍状或菌褶有凹陷褐斑,菌盖黄褐发粘、有粘液渗出、散发出臭味,子实体萎缩、停止生长,其后逐渐腐烂。菇蕾期和成菇期均可感染,幼菇期发病较重。此病传染性强,发展蔓延快,一旦发生,不易控制。 2.褐斑病 由轮枝霉侵染杏鲍菇、阿魏菇、白灵菇等子实体所致。发病初期,菌蕾及幼菇表面可见一层白粉状病原菌,菌盖、菌柄出现典型褐斑,居菇盖中央或边缘,逐渐扩大,其余部位色泽正常。幼菇整体变黄僵硬不再生长,而后黄褐枯死,菇体多畸形扭曲,菌肉呈现水浸状,但并不腐烂,无臭味,菇体失去商品价值。病情发展较快,可造成大幅度减产。 三、防治技术 (一)综合预防措施 1.栽培场所的选择、清洁和消毒 ( 1)栽培场选择在地势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的地方;栽培场所周围应无污水、污物、废弃菌料及畜禽养殖场、垃圾粪便场等,并远离工矿业“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以及医院、生活区、公路、原料仓库。 ( 2)栽培场地在使用前要清扫干净,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除废弃料、杂物及污水等杂菌和害虫的潜伏孳生源,尤其是拌料堆料区应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基数和传播机会。菇场的道路及工作地面,以铺设水泥地为宜,便于冲洗和消毒。棚内床架、立柱、顶棚、墙壁、地面、菌畦要进行消毒处理,发生过病害的菇棚应刮除内壁旧土、清除地面杂质,用石灰液进行全面喷洒。 ( 3)新菇棚应在移入出菇袋前 7d 将棚内地面整平,撒一厚层石灰粉,采用大水漫灌一次;待水渗干后,在进袋前 3d 扣棚、封闭,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消毒剂 3g/m3 引燃熏蒸 24h;进袋前 1d,用等量式波尔多液 200 倍(现用现配,下同)将棚内墙壁、地面、棚架等喷洒一次,喷后在地面上撒一层石灰粉,备用。 ( 4)旧栽培棚要先经日光曝晒、扣棚后高温闷棚,结合提前 15d 用氰胺化钙粉剂施入棚内地面( 50kg/667m2)、深翻土壤、浇透水、覆盖地膜、密闭大棚及晾棚处理,进行消毒杀虫;在移入出菇袋前 5d 用 5%的石灰液将棚内墙壁等全部喷涂一遍;进袋前 3d 将菇棚封闭,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消毒剂 4g/m3 引燃熏蒸 24h;进袋前 1d 用 0.2%高锰酸钾溶液、 1%漂白粉溶液(现用现配,下同)或 0.5%过氧乙酸等将棚内墙壁、地面、棚架及菇棚周围环境进行重喷一次,备用。 2.原料、用具及覆土消毒 ( 1)栽培基质主辅原料如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秸秆、麸皮、玉米粉、石膏粉等以及覆土材料,要求新鲜、纯净、无虫螨、无霉、无异味,并防止有毒有害不洁物质混入。原料使用前要经过日光曝晒 2d 3d,使其干燥。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大的工具可用石灰水清洗,小的工具用高锰酸钾、漂白粉等药剂擦洗消毒,床架材料要喷洒波尔多液、过氧乙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消毒。 ( 2)覆土材料消毒:配制后先在日光下翻晒 3d5d 为宜,再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 1000 倍液或 500g/L 噻菌灵悬浮剂 1000 倍液、 30%百·福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均匀喷拌,或覆土中均匀拌入氰胺化钙粉剂 1kg/m3,用薄膜密封堆闷处理 7d 以消毒杀虫,充分晾排不良气味后,用石灰水将覆土材料 pH 调至 7.2 左右,备用。 ( 3)要求水源清洁,喷浇用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3.培养料发酵、菌袋灭菌与接种 培养料配制时应充分拌混均匀,采用圆堆插孔覆膜鼓风发酵法,促使料堆升温快而高,全面达到 65以上,发酵结束后及时晾堆、装袋。栽培袋灭菌采用高压或常压蒸汽法,装锅摆放时菌袋之间留有一定孔隙,应及时灭菌(要求装袋后 4h 内进锅灭菌),灭菌彻底,自然降压降温。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不得使用甲醛对菌袋进行熏蒸消毒。所用菌袋筒膜不能太薄太软,避免料、袋分离,培养料不能过干或过湿,装袋不能过松或过紧。要防止培养料或菌袋因操作不及时而发酸变质或升热污染。 4.发菌管理 发菌期间 ,适温或适度降温降湿培养,保持培养场所良好的通风、遮荫条件,及时调整过高料温。培养室温度控制在 20 25,袋内最高料温在整个发菌期不应超过 28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60%以下,避免光线直接照射。不能采取扎微孔、解袋口等方式加快发菌。经常翻袋检查,对杂菌污染菌袋要随时检出隔离并集中处理,可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液、过氧乙酸注射或石灰乳涂盖杂菌斑,轻微污染的菌袋可置于阴凉通风处继续培养,对严重污染霉菌或其它杂菌的菌袋,须将其深埋或隔离处理。 5.菇棚条件管理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和不同珍稀食用菌、不同 生长阶段的生长发育条件要求,灵活采取相应措施,对菇棚内的温度、湿度、水分、氧气、光线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调节管理,力求协调统一。控制出菇期棚温和菌袋料温不能过高,一般保持在 1220 范围内,尤其要避免棚内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的状况。在菇蕾分化、幼菇生长阶段,控制好菇棚内的生长环境条件,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喷水量不要过大,不能直接向子实体上喷水,菇体表面不能积有水滴或呈水渍状。定期定时背向通风,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遮、揭草苫,避免棚内温度陡升、湿闷不透气,菇蕾分化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低于 80%,湿差不超过 10%, 并有一定的光照。创造适宜珍稀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最佳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和酸碱度条件。 6.残菇病菇的清除与消毒 采菇后要彻底清理料面,将菇根、烂菇、病虫菇、病料及时挖除,移出棚外,集中处理,要对发病区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区与无病区之间病害的循环侵染,并进行消毒处理。进出过感病菇棚的管理人员再进入健康菇棚,要更换衣鞋,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 75%酒精或 0.25%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 (二)安全治理技术 1.农业与栽培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食用菌菌株,并定期复壮菌种,注重轮换使用当家品种,并进行优良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制备生活力强、无病原的优质生产用种,防止假单胞杆菌等病原侵染菌种。栽培用菌种应适龄,污染杂菌或发菌不良者不能使用,接种量宜大不宜小。安排好不同珍稀食用菌适宜的栽培季节,发菌环境要求清洁、适温,避免高温发菌。出菇期选择科学合理的出菇方式,改进栽培技术,保持大棚良好通风,使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及时摘除病菇,经常清理菇棚,定期进行菇棚内外环境的消毒,保持出菇场所的清洁卫生。防止通过喷水、通风或其它人工操作传播蔓延。 2.物理防治 采用日光曝晒大棚、菌畦和覆土材料、栽培用具(晴日 4d 5d)、高温闷棚(棚温应达到 55以上,连续 5d7d )、铲除旧土、石灰乳液涂抹粉刷,以及对栽培场地实行翻土、露晒、石灰水漫灌等措施,有效杀灭菇棚内的病菌、线虫等。栽培棚门窗和通风口应封装防虫尼龙纱网,防止害虫传播病原。出菇期间进出菇棚随手闭门,并在菇棚门口及周围设置石灰粉或漂白粉消毒阻隔带。 3.生态防治 ( 1)在珍稀食用菌整个生产周期内,一是从大棚防病处理、培养料发酵、栽培袋制作、发菌管理、覆土处理,到棚内环境污物清理、定期消毒、操作工具消毒、进出人员控制、棚外设置消毒带等,都要措施到位;二是在出菇管理上控制棚内温度“偏低勿高”、湿度“偏干勿湿”,注重通风调节,避免高温高湿,保持适度的散射光照,以提高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抗病抗逆能力。 ( 2)棚内一旦发现病害,应先清理掉病菇及病料,适度敞苫揭膜透光晾晒,让日光照射棚内 1h/d2h/d ,连续 2d 3d,结合喷药防治,加大通风换气,减少喷水,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通过菇棚生态条件的综合控制,创造适宜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繁殖侵染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展蔓延,同时健壮珍稀食用菌菌丝体,促进再生。 4.生物药剂防治 优先选择使用部分生物源农药进行防治。应用农用抗菌素制剂如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农用链霉素等,在出菇前于菌袋出菇面或菌畦覆土层上喷雾 1 2 次,预防和控制珍稀食用菌侵染性病害。使用生物源农药比化学农药应提前 2d 3d 施用,及早预防。喷药后及时通风降湿,防止出菇面长时间积存水液。 5.化学防治 ( 1)对珍稀食用菌侵染性病害的安全防控,应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必需用药防治时提倡使用在食用菌上已登记的低毒低残留药剂或选用无残留、选择性强的高效化学药物,以化学预防为先,掌握好防控的关键生产环节,按合理的浓度或剂量使用化学药物,以喷洒处理无菇菌袋、菌畦、覆土层和生产环境为主,针对目标进行防治。目前可使用的杀菌防病剂有二氯异氰尿酸钠、咪鲜胺锰盐、噻菌灵、百·福、氰胺化钙、山梨酸钾·丙酸钙,以及漂白粉、过氧乙酸、酒精、新洁尔灭、高锰酸钾、石灰水、波尔多液等药物,在不同栽培环节选择使用。 ( 2)化学防治要分清发病情况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病情,在不同时 期,分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在出菇阶段仔细观察,加强病害预测,及时掌握棚内病害的发生动态。当菇棚内开始有病害现象发生时,应及早防治。若有少量菌袋发病,及时将病袋移出栽培棚,进行集中处理,用二氯异氰尿酸钠 1200 倍液或 0.5%漂白粉溶液喷洒菌袋;幼菇发病初期,可用 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山梨酸钾·丙酸钙 500 倍液交替喷洒 2 3 次加以控制,并于采菇后,用 0.5%漂白粉溶液喷洒防治 1 2 次;若大面积发病较重时,首先将病菇及出菇面病料(约 1cm 深)清除干净,停水 2d,然后喷洒 50%咪鲜胺锰盐可 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和 0.2%过氧乙酸各 1 次( 分 2d 进行),再停水 1d 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于下茬菇出菇前喷洒山梨酸钾·丙酸钙 500 倍液 2 次,并在菇棚地面喷洒二氯异氰尿酸钠 1000 倍液或撒施石灰粉,每周 1 2 次,控制再生菇发病。 ( 3)二潮菇菌袋畦栽时,于脱膜后覆土前,用 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0.5%漂白粉溶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 1200 倍液浸沾菌棒,并于出菇前在覆土层上用 30%百·福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500g/L 噻菌灵悬浮剂 1000 倍液或等量式波尔多液 200 倍液,交替喷施 3 4 次, 预防二潮菇发病。 ( 4)在药剂防治的同时,应配合菇棚的通风降湿降温,科学管理,综合措施并举。 (本技术规程摘编于 DB37/T 1311-2009)

注意事项

本文(珍稀食用菌侵染性病害防治简明技术规范(2011)(山东省).pdf)为本站会员(magazine@RS)主动上传,园艺星球(共享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园艺星球(共享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cngreenhouse.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固源瑞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