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换一换
首页 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我国建筑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机会分析.pdf

  • 资源ID:4361       资源大小:932.1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0金币 【人民币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0金币 【人民币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我国建筑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机会分析.pdf

<p>ENERGY OF CHINA 16 ·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我国建筑行业温室气体减排 &nbsp;机会分析 张建国,杨宏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 &nbsp;100038)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且增长快,建筑建造和运行阶段是建筑行业减排 的重点环节。本文分析了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建 设模式转变三方面识别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十大减排机会,并对每个减排机会进行了具体分析, 为建筑行业碳减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筑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机会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55-(2018)02-0016-06 Doi: 10.3969/j.issn.1003-2355.2018.02.003 Abstract: GHG emissions from building industry in China are of a large volume and growing fast. Both the &nbsp;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stages are identied as key areas of emission reductions in build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nbsp;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for CO 2emissions, top ten emission reduction opportunities have been identied and classied &nbsp;into 3 categories as technology improvement, energy mix change and construction mode change. Detailed analysis on &nbsp;each opportunity is presented, which may serve as technical suggestion to reduce GHG emissions from Chinas building &nbsp;industry. Key words: Building Industry; GHG; Emission Reduction; Opportunities 收稿日期: &nbsp;2018-01-30 作者简介:张建国,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政策、建筑节能等研究工作。 化趋势,对于居住建筑,建材生产阶段的能耗和 二氧化碳排放平均约占 22%、运行阶段平均约 占 78%;对于公共建筑,建材生产阶段的能耗和 二氧化碳排放平均约占 26%、运行阶段平均约占 74%。而在建筑建造施工和拆除阶段,其能耗在 生命周期中的总能耗占比非常小,居住建筑能耗 平均约占 0.44%、公共建筑能耗平均约占 0.46%, 为简化起见,这部分二氧化碳排放可忽略不计。 我国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逐年增加。从全 国范围看,某一年份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与当 年建筑建设规模有关。自 2001年以来,我国新建 建筑面积逐年增加,新建建筑面积已由 2001年 的 15亿 m 2 增长到2015年的27.9亿 m 2 ,巨量的 建设规模带来了钢铁、水泥等建材的大量消耗。仅 2004年至 2012年,我国水泥消耗量从 9.7亿 t增长 到 21.8亿 t,增长超过 1倍;钢材消耗量从 1.5亿 t &nbsp;建筑行业是重要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领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相 关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建筑行业 的节能减排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二氧化碳 排放尽早达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特点 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排 放。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 的消耗及废弃物的处理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核算建筑碳排放需要从建筑全生命期来考虑,即 把建筑产品生命周期看成一个系统,核算该系统 由于消耗能源、资源向外界排放的总二氧化碳当 量。具体而言,建筑物碳排放来源于物化阶段、 运营维护阶段及拆除处置阶段。根据国际案例研 究显示,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和能耗有类似的变 第 40 卷 &nbsp; 第 2 期 &nbsp; 2018 年 2 月 17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增长到 5.9亿 t,增长近 3倍。建筑建造过程中的 碳排放量可由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加上施工 阶段的碳排放量计算得到。其中,建材生产过程 中的碳排放为消耗能源产生的排放和原料化学反 应产生的直接排放两部分之和,由于水泥的生产 直接排放远大于其他建材,因此仅考虑水泥生产 的直接排放即可。根据相关研究,从2004年至 2012年,我国建筑业建造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由 &nbsp;14.4亿 tCO 2 增长到31.1亿 tCO 2 ,增长了1.2倍, 年均增长 2.1亿 tCO 2 ,建造阶段的人均碳排放达到 了 2.3tCO 2 。2012年,我国建筑建造产生的二氧化 碳排放约占当年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30%。 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随着建筑能耗的快 速增长而增长。2005年至 2010年,我国建筑运行阶 段的碳排放总量由 10.1亿 tCO 2 增长到 14.5亿 tCO 2 , 年增长率约为 7.4%;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强度 由 26.3kgCO 2 /m 2 a增长到31.0kgCO 2 /m 2 a,年增长 率约为 3.3%。2012年,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 放量约为 15.5亿 tCO 2 ,相当于当年建筑建造阶段 碳排放量的 50%,约占当年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的 15%。2015年,我国建筑运行阶段消耗的商品 能源为 8.64亿 tce,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20%,其碳排放量达到 22.2亿 tCO 2 。 我国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特点是总量大且 增长快,建筑建造和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都在增 长。其中,建筑建造阶段的排放占比相对更高,这 与建筑面积快速扩展密切相关。2012年,我国建 筑业建造和建筑运行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合计约 &nbsp;46.8亿 tCO 2 ,约占当年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45%,可见建筑业碳排放对全国碳排放影响很大。 2 影响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分析 建筑建造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所消耗建 材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施工过程中产 生的碳排放,其中所消耗的建材生产过程产生的 碳排放占绝对主导地位。可见,建筑建造过程的 碳排放与竣工建筑面积、单位建筑面积的建材消 耗量、单位建材生产的 CO 2 排放因子有关,如式 (1)所示。减少建筑建设活动、减少单位建筑面积 的建材消耗量、减少单位建材生产的 CO 2 排放因 子都将有利于减少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例如, 通过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抑制不合理的建筑 需求,减少建设活动;采用高性能的钢材、水泥 等建材,减少单位建筑面积建材消耗量;提高钢 材、水泥等建材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 化石能源消耗,也有利于减少单位建材生产的 CO 2 排放因子。 E C =F C ×I M ×C M(1) 其中: E C 建筑建造过程碳排放量,单位为 tCO 2 ; F C 建筑竣工面积,单位为 m 2 ; I M 单位建筑面积建材消耗量,单位为 t/m 2 ; C M 单位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因子,单位为 tCO 2 /t。 建筑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 因能源消耗产生的 CO 2 排放,按照排放源类型, 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是指消耗的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CO 2 排放,是由建筑的使用 者自身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间接 排放是指建筑使用者外购的电力、热力的排放, 购入的电力、热力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化石燃料产 生的 CO 2 排放。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与建筑活动 水平、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因子相关,如式(2)所 示。建筑活动水平指建筑面积、户数等宏观指标。 能源强度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有用能强度和用能设 备效率两个方面,前者指为建筑提供某种能源服 务理论上需要的能耗强度,后者指用能设备将能 源转化为服务时的效率,建筑实际消费的能源量 是前者与后者的比值。例如,用燃煤锅炉为建筑 物提供热量,假设建筑热需求为 35GJ/m 2 ,而锅 炉燃煤的热效率为 70%,那么该锅炉实际能耗为 50GJ/m 2 。由于不同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碳排放 因子,在相同能源消费量条件下,若能源消费结 构中低碳能源占比较高,则对应的碳排放就较少。 可见,抑制建筑活动水平增长、降低有用能强度、 提高用能设备效率、优化用能结构都可以减少建 筑运行使用阶段的碳排放。 E O =F O ×(I E /)×C E(2) 其中: E O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单位为 tCO 2 ; F O 运行使用的建筑面积,单位为 m 2 ;I E 有用能强度,单位为 GJ/m 2 ; 用能设备能源效率,单位为 %; C E 消耗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单位为 tCO 2 /GJ。 3 我国建筑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机会分析 若从建筑的全生命期看,碳排放从大到小依 次是建筑运行使用阶段、建造阶段、拆除处理阶 段,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最大主要在于较长的使用 期,一般建筑寿命期长达 5070年;建造阶段的 ENERGY OF CHINA 18 ·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碳排放占比较小是由于其主要集中在 12年的建 设期内,但短期排放的绝对量相当可观。因此, 建筑行业温室气体减排重点需要关注建筑建造阶 段和运行阶段的碳排放。 根据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减少建筑建设面积、减少单位建筑面积的建材消 耗量(如推广应用高性能的钢材、水泥等绿色建 材)、减少单位建材生产的 CO 2 排放因子是建造阶 段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路径;减少建筑活动水平 (如减少建筑总面积、减少家电的保有率等) 、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 建筑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能源效率、优化建筑用能 系统运行等) 、能源结构低碳化(如可再生能源建 筑应用、余热利用等)是建筑运行阶段温室气体减 排的主要路径。 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涉及诸多环节的相关利 益主体,如政府、银行、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 商,或者业主) 、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 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公共事业单位、物业管 理单位、消费者等。所谓减排机会,应是针对具 体利益相关者可实施的、减排潜力较大、技术经 济可行的机会。考虑到技术进步、优化能源结构、 转变城乡建设模式三方面可能带来的减排机会, 由此提出建筑行业的十大温室气体减排机会。 3.1 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采用各种节能技 术构造最佳的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环境,极大限 度地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使建筑物 对供暖和制冷需求降到最低的建筑。同时,通过 各种被动式建筑手段,如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 得热和室内非供暖热源得热等来实现室内舒适的 热湿环境和采光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对主动式机 械供暖和制冷系统的依赖或完全取消这类设施。 我国自 2009年中德合作开展“中国被动式 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以来,已有一批被动式超低 能耗建筑试点示范项目落成并运行使用,其节能 减排效果通过检测监测得到了逐步验证。实践证 明,现有条件下我国北方地区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 建筑,在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还可以大幅度降低 建筑能耗,从而也减少建筑用能导致的温室气体 排放,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可承受的。秦 皇岛“在水一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案例显 示,超低能耗建筑采暖能耗强度小于 15kWh/m 2 a, &nbsp;若与当地同类的普通节能建筑比较,采暖能耗可以 节省近 70%,而成本只增加约 12%。由于北方城镇 建筑供暖能耗占我国建筑运行能耗总量的比重约为 22%(2015年数据) ,因此在北方地区推广被动式 超低能耗建筑可大幅节省采暖能耗,从而大幅减少 建筑运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其他气候区,我 国也在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试点示范。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主体是业主、房 地产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主要适合新 建建筑,尤其是北方地区城镇建筑,也可在建筑 的改、扩建中参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念和技 术进行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业主或房地产开 发商在决策环节、设计单位在设计环节、施工单 位在施工环节把握机会,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的节能减排效果。 3.2 开展既有建筑深度节能改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 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采暖空调通 风系统、照明系统等实施节能改造的活动。针对 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改造侧重点有 所不同,对北方城镇居住建筑,以建筑围护结构、 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对公共建筑, 以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热水、电梯等用能系统 的节能改造为主,以便提高用能系统优化运行水 平;对夏热冬暖、夏热冬冷气候区的居住建筑, 主要以建筑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为重点进行 改造;对农村居住建筑,重点可结合农村危房改 造推进绿色农房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通常不 是单一技术能完成的,往往是多种技术集成优化、 有机组合的结果,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巨大, 2015年全国共有 219亿 m 2 (2.72亿户)城镇住宅、116亿 m 2 公共 建筑。目前城镇建筑中节能建筑占比刚超过 40%, 而且即使是节能建筑,早期执行的建筑节能标准 要求普遍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节能建筑 也需要进行改造。实践案例表明,运用一体化设 计理念,对既有建筑进行深度节能改造,尤其在 北方采暖地区,可以减少 30%以上的建筑能耗, 从而也带来显著减排效果。 开展既有建筑深度节能改造的实施主体包括 政府、业主或租户、节能服务公司,政府可从实 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民生角度提出既有建筑深 度节能改造的目标任务,并提供资源支持具体节 能改造项目的实施;业主或租户可从改善居住条 件、节省能源费用、提升房屋价值等角度找到开 第 40 卷 &nbsp; 第 2 期 &nbsp; 2018 年 2 月 19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展建筑节能改造的驱动力;节能服务公司按市场 机制帮助业主实施节能改造项目。 3.3 提高建筑用能系统效率 在提供相同建筑能源服务的情况下,采暖空 调通风、热水、照明等建筑用能系统的能效水平 越高,所消耗的终端能源越少,建筑用能导致的 温室气体排放也越少。提高建筑用能系统效率, 需要选择合理的用能方式、优化能源系统运行、 提高用能系统智能控制水平。 选择合理的建筑用能方式是提高建筑用能系 统效率的前提,尤其对新建建筑的用能系统。建 筑用能系统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系统、热水系 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由于采暖能耗在建 筑总能耗中占比较大,采暖系统效率的提高对建 筑物节能减排影响较大。对北方城镇建筑而言, 宜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并且热源以热电联产或 工业余热利用为主。同时,推广以室温调节技术 为核心的集中供热末端分户调节及热费计量分摊 技术,避免过量供热浪费。对于没有条件建设或 接入城市热网的建筑,可采用清洁高效的分散供 暖方式,如燃气分户壁挂炉、空气源热泵等。对 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由于建筑本身所需的供 暖负荷较小,没有必要采用集中供暖系统,可以 选择空气源热泵或其他分散供暖方式进行补充。 而我国长江流域地区,约有 60亿 m 2 城镇居住建 筑、2亿多城镇居民,长期以来冬季室内温度普遍 较低、热舒适性差,要求冬季采暖的呼声日渐高 涨。针对该地区的采暖问题,就不宜采用类似北 方地区的大规模集中供暖方式,而适宜采用空气 源热泵、燃气壁挂炉等分散供暖方式。 在确定合理的建筑用能方式之后,还需要优 化建筑用能系统的运行,使得用能系统可在最佳 工况下运行,也就是“建筑再调适” ,即通过修理 或替换用能系统中的旧设备,提高已有建筑用能 系统的整体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效果,还可 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提高资产评估 价值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可把信息技术 与建筑用能系统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安装 建筑能耗实时计量装置、建筑环境自动监测装置 等设备,建立建筑能源系统智能控制平台,使建 筑使用者根据智能系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优化建 筑用能系统运行。 提高建筑用能系统效率的实施主体包括业主 或租户、物业公司、节能服务公司、设计单位等。 在建筑用能系统设计选择、运行维护阶段都有机 会提高建筑用能系统效率。 3.4 应用高能效的家电和设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将驱动我 国家用电器、照明等用能设备保有量的继续增长, 2015年我国城镇居住建筑除北方采暖外能耗约占 建筑总能耗的 23%,其中家电和照明分别占城镇 居住建筑除北方采暖外能耗的 20%和 16%;随着 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办 公设备的用能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随着技术进 步,建筑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不断提升,但总体 看我国高能效的家电和设备市场保有量有待提高。 推广应用高效家电和设备。一方面要推行家 电和设备的能效限额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市场 准入等限制条件控制高耗能家电和设备的市场 保有率。同时,根据我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 图,加快淘汰白炽灯,大力推广应用 LED高效 照明产品,LED灯比白炽灯节能 78%84%,比 自镇流荧光灯、单端荧光灯分别节能 11%20%、 43%50%。 推广应用高能效的家电和设备的实施主体包 括政府、家电设备制造商、消费者等。家电和设 备能效标准制定、生产、消费者选购环节都存在 推动提高家电和设备能效的机会。对于常用的家 电和设备,政府应设置最低能效标准,限制低效 的家电和设备的市场准入,并定期开展评估,不 断提高最低能效标准要求,逐步达到国际最佳能 效水平。实行能效标准“领跑者”制度,确定接近 世界级家电能效水平的一系列里程碑,向家电和 设备制造商发出信号,鼓励他们提前研发、制造 能效更高的产品。同时,创造条件,让公众及时 了解高效家电和设备能效提升的路线图,并提供 更多融资服务,鼓励消费者购买更高效的节能家 电和设备。 3.5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对建筑节能减排的贡献 不同于其他直接提高能效的技术路径,主要是改 变建筑用能的能源结构,通过应用可再生能源满 足能源服务需求,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消耗。例 如,通过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浅层 地热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等形式,满足建筑采 暖空调、生活热水、照明、炊事等能源服务需求。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可再生能源 建筑应用规模持续增加,截止到 2015年底,全国 ENERGY OF CHINA 20 ·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超过了 30亿 m 2 、浅层 地热能应用建筑面积超过了 5亿 m 2 ,民用建筑中 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消耗的比重超过了 4%。 但是,考虑到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能源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的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主体包括房地产开 发商、业主、物业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等。可再生 能源建筑应用需要结合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鼓励就地开发、就地消纳,多能互补。 例如,鼓励有热水需求的民用建筑优先使用太阳能 热水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工程中应用太阳能光 伏发电系统。在地热能资源丰富、建筑用能需求旺 盛的地区,规模化推广利用地热能。在农村地区, 积极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房 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3.6 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 低品位工业余热主要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 放的低于 200的烟气、100以下的液体所包含 的热量。工业余热供暖是回收工业企业生产过程 中产生的余热,经余热利用装置换热提质,向用 户供暖的方式。截止到 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 工业余热供暖面积约达 1亿 m 2 。 一方面,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采暖需求大且 还将进一步增长,截止到 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 区城乡建筑采暖面积约 206亿 m 2 (其中,城镇建 筑 141亿 m 2 、农村建筑 65亿 m 2 ) ,燃煤采暖面积 约占总采暖面积的 83%,年用煤约 4亿 tce。另一 方面,北方地区工业余热资源丰富,供暖季(平均 按 4个月估算)内低品位工业余热排放量约为 1亿 tce。如果将低品位工业余热和其他热源一起用于 城镇集中供热,对于降低北方地区集中供热能源 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治理雾霾等具有重要 意义。 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的实施主体包括政 府、供热公司、业主、物业公司等。需要开展工 业余热供热资源调查,对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 鼓励其采用余热余压等技术进行对外供暖。因地 制宜,统筹园区或城市范围的余热余能资源和区 域用能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改革热源与热 网之间的热费计价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并大 力发展热泵、蓄热和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 3.7 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 在建筑终端能源使用中提高电力消费占比, 减少其他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有助于减少建筑 运行阶段的直接碳排放。同时,随着电源结构不 断优化,未来更多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核 电,从而可减少单位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因子,有 利于减少建筑因为电力消耗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电气化水平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年用电量 基本为 700012000kWh,而目前我国人均年用电 量在 4000kWh左右,未来增长的潜力巨大。我国 的用电结构偏重工业部门生产领域,根据国际能 源署数据分析,2012年我国居民生活人均电力消 费仅为美国的 1/10、日本的 1/5,商业和公共机 构人均电力消费仅为美国的 1/23、日本的 2/15。 可见,提高我国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的空间还 &nbsp;很大。 提高电气化水平,重点是提高电力消费在采 暖、热水、炊事等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替代燃煤、 天然气,鼓励推广空气源热泵、节能型电磁炉等 产品。 3.8 控制建筑面积总量规模 建筑面积对建筑建造阶段、运行阶段的碳排 放而言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建筑面积增长与城镇 化发展模式、城乡规划、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减少建筑行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建筑 面积活动水平应进行合理引导,既要满足社会经 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合理需要,又要避 免资源浪费。 控制建筑面积总量规模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 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商等。 通过合理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建 设规模、引导住房合理消费等措施有效控制建筑 面积总量规模。鉴于在同样的居住建筑面积下, 大城市的居民家庭往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 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人口不应都集中到大城市,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协调发展,并选择集 中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城乡建设规划, 需要强调科学性、权威性,按照“一体化设计”理 念进行规划,并通过规划控制和引导新增建筑总 量规模。例如:根据某区域既有城镇人口规模和 增长速度,依据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控制目标,逐 步明确该区域城镇居住建筑的总体规模,并限制 开发商建造大户型、超大户型的住房数量,鼓励 开发小户型的住房。同时,尽量使得建筑达到寿 命期后再拆除,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拆大建” 第 40 卷 &nbsp; 第 2 期 &nbsp; 2018 年 2 月 2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因为单位建材生产的 CO 2 排放因子相对较低,从 而也能减少所耗建材产生的碳排放。 推广绿色建材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房地产开 发商、建材供应商等。推广应用绿色建材,需要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鼓励 应用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 4 结语 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 的消耗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建筑行业温室气 体减排应从建筑全寿命期进行考虑。建筑建造阶 段、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分别约占建筑全寿命期碳 排放总量的 20%、80%,是节能减排关注的重点 环节。建造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所消耗的建 材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主 要来源于运行所消耗能源产生的排放。本文根据 不同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从技术进步、 能源结构优化、建设模式转变方面提出了我国建 筑行业十大减排机会,即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开展既有建筑深度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用能 系统效率、应用高能效的家电和设备、可再生能 源建筑应用、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提高建 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控制建筑面积总量规模、发 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谷立静.重塑能源:中国面向2050年能源消费和生 产革命路线图 建筑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 戴彦德,胡秀连,等.中国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潜力和成本研究 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3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 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016. 4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China Building Energy Use &nbsp;2016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2015. 6 国家统计局.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1-2015. 7 江亿,林立省.建筑领域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的可行性和路 径研究R.2017. 8 林波荣,刘念雄,等.国际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和CO 2 排放比较 研究J.建筑科学,2013,29(8):22-27.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北方地区冬季清洁 取暖规划(2017-2021)Z. 2017. 10 谷立静,张建国. 重塑建筑部门用能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J.中国能源,2017,39(05):21-25. 现象。此外,还需要引导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应 以提高居住质量为主,不是片面追求居住面积扩 张,尽量提高既有建筑的利用率,降低新建房屋 的需求。 3.9 发展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 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对建筑行业减排而言,一 方面通过提高建筑质量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性能, 从而减少建筑有用能负荷,并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从而降低新建建筑需求,带来能源资源节约、二 氧化碳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节省高耗能 建材的消耗,从而减少工业部门建材生产的能耗 和碳排放。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 革,国内外已有实践案例显示,装配式建筑的寿 命要比传统方式建造的普通建筑寿命高 1015年, 节约建材 20%,减少建筑废弃物 80%,在提高建 筑质量的同时可大大加快施工速度。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房地 产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 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遵循标准化设计、工厂 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 智能化应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 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积极推广标 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修模式,鼓励建筑全 装修。鼓励开展用预制装配方式建造被动式超低 能耗建筑的试点示范。 3.10 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 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 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 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目前,我国绿色建材应 用的范围较小、比例较低,绿色建材仅占所用建 材总量的约 10%,产业规模仅 3500亿元左右,未 来推广应用空间很大。 由于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所消耗 建材的碳排放,这与建筑物的建材消耗量和单位 建材生产的 CO 2 排放因子密切相关。减少单位建 筑面积的建材消耗量,比如采用高性能的钢筋、 水泥替代传统的钢筋、水泥,在满足同样性能要 求前提下,可以减少钢筋、水泥的消耗量,从而 减少所耗建材产生的碳排放。或者,采用含碳低 的建材替代含碳高的建材,采用绿色建材替代普 通的建材,提高含碳低的建材在所需建材总量中 的占比,如采用木材替代混凝土的木结构建筑,</p>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建筑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机会分析.pdf)为本站会员(magazine@RS)主动上传,园艺星球(共享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园艺星球(共享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cngreenhouse.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固源瑞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