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芽胞杆菌组合的筛选.pdf
34(4)582-588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8 年 8 月 收稿日期: 2018-01-26 基金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特色农业技术攻关( YGG17067) ;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201601D202062) 作者简介:陈哲,助理研究员, E-mail: yankunchen2015163.com; *通信作者,副研究员, E-mail: lh1964126.com。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8.04.013 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芽胞杆菌组合的筛选 陈 哲, 黄 静, 赵 佳, 梁 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太原 030031) 摘要: 为开发防治草莓炭疽病的复合菌剂,比较了 5 株芽胞杆菌(菌株 CM3、 Y-48、 Lh-1、 Y-30 和 Y-9)在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比例下对草莓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thebromicoia 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抑菌效果的最佳的组合并通过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其防治效果。 抑菌试验表明, 由巨大芽胞杆菌 Y-30 和解淀粉芽胞杆菌 CM3按照 2:1 配比而成的组合抑菌率达到 59.46%,比菌株 Y-48 的抑菌率高出 13.86%(单菌株中抑菌率最高的菌株,抑菌率为 52.22%) ,比单菌株 Y-30 和 CM3 分别提高 72.65%和 25.22% 。盆栽试验证实,复合菌处理对于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 68.69%,比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提高了 23.63%;同时,复合菌处理还有效的促进了草莓的生长,草莓株高、叶片面积、根鲜重以及茎叶鲜重都有显著提高。本试验为复合菌剂应用于草莓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 键 词: 芽胞杆菌;草莓炭疽菌;菌株组合;抑菌效果;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61(2018)04-0582-07 Screening of the Combinations of Bacillus Strains against Strawberry Anthracnose CHEN Zhe, HUANG Jing, ZHAO Jia, LIANG Hong*(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 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complex microbial agents against strawberry anthracnose, we compare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five Bacillus strains (strain CM3, Y-48, Lh-1, Y-30 and Y-9) on Colletotrichum thebromicoia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and proportions and identified the best combination. By using the pot culture experiment, we measured their control effects. Bacteriostasis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combination which was composed of Bacillus megaterium Y-30 and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M3 with the ratio of 2:1 had the highest inhibition rate of 59.46%, 13.86%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strain Y-48 with the highest inhibition rate of 52.22% among the single strains, 72.65%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strain Y-30 and 25.22%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CM3, respectively. Pot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this combination on strawberry anthracnose was 68.69%, 23.63% higher than that of chemical agents. Furthermore, this combination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growth of strawberry. The strawberry height, leaf area, fresh weight of root and stem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aken together, this study provided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x microbial agent to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strawberry anthracnose. Key words: Bacillus; Colletotrichum thebromicoia; strain combination; bacteriostasis effect; biological control 草莓作为一种深受大家喜爱的水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种植年限也越来越长,这使得种植环境中炭疽病菌数量逐渐增多1,2。目前,草莓炭疽病已经成为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是设施草莓移栽后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给草莓生产带来了严重障碍3-5。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 spp.的多种真第 4 期 陈哲等: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芽胞杆菌组合的筛选 583 菌,目前主要是胶孢炭疽菌 . gloeosporioides 复合种和尖孢炭疽菌 . nymphaeae,前者包含了胶孢炭疽菌 . fructicola 和草莓炭疽菌 C. thebromicoia,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还有一些其他种的炭疽菌也能引起草莓炭疽病1。不仅如此,炭疽菌属的病原菌可以侵染多种植株6-9,包括苹果、梨、枣、柑橘和虎耳草等,同样也会给这些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在生产中针对炭疽病的防治方式多种多样10,11,越来越多的种植者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方法,从而减少对于化学药剂的依赖,而且依靠生物手段在防病的同时还能达到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的目的12。但是在试验中筛选出的单一生防菌株在田间防治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也不够稳定,无法满足生物防治的实际要求,所以生防菌剂由单一菌株向复合菌株的转变势在必行13-17。 本文有针对性的选择了 5 株芽胞杆菌进行组合筛选,包括解淀粉芽胞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M3、 Y-48 和 Lh-1)、巨大芽胞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 Y-30 和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Y-9。其中菌株 CM3 不仅能有效的防治草莓根腐病,还有促进草莓生长的作用,同时此菌株对多种土传病害(主要是草莓和瓜类病害)以及草莓灰霉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8,19;而菌株 CM3、 Y-48 和 Y-30 都对番茄灰霉病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20;而菌株 Lh-1 对西瓜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1;菌株 Y-9 是 1 株具有较强抑菌能力的枯草芽胞杆菌。本研究将 5 种拮抗菌株进行组合,通过抑菌试验筛选出优于单菌株抑制效果的菌株组合,最后通过盆栽试验验证筛选到的组合,以期获得防治效果良好的菌株组合,对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实践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供试菌株解淀粉芽胞杆菌 B. amyloliquefaciens( CM3、 Y-48 和 Lh-1)、 B. megaterium Y-30 和枯草芽胞杆菌 B. subtilis Y-9 由山西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课题组分离鉴定。供试真菌草莓炭疽菌 C. thebromicoia TAN-9 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国珍老师赠送。 1.2 培养基 PDA 培养基: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 15 20 g,蒸馏水 1000 mL,自然 pH; LB 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 10 g,酵母提取物 5 g, NaCl 10 g,蒸馏水 1000 mL, pH 7.0。 1.3 菌株间亲和性的检测 菌株在 PDA 平板上生长 36 h 后, 分别接种到 50 mL 的 LB 培养基中, 28 、 150 r/min 振荡培养 72 h,菌液浓度达到 1× 109cfu/mL,取 1 mL 单菌株菌液(平板菌株)稀释至 1× 108cfu/mL,涂布于平板。将灭菌的滤纸片( d 5 mm)浸入测试菌株的菌液中( 1× 109cfu/mL),浸泡 30 s,放置到涂有菌液的平板上,在 28 培养 48 h,测量各菌株的拮抗圈大小,所有菌株均会用作平板菌株和测试菌株,交叉测试。每个处理重复 3 次。 1.4 菌株抑菌效果的检测 1.4.1 菌株发酵液的准备 单个菌株在 PDA平板上生长 24 h后, 分别接种到 50 mL的 LB培养基中, 28 、150 r/min 振荡培养 72 84 h,当菌液浓度达到 1× 109cfu/mL 时,收集菌液。然后,用 0.22 m 的一次性过滤器过滤菌液,得到菌株的发酵液备用。 1.4.2 抑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对草莓炭疽菌的抑制效果, 在 PDA 平板中央放置供试真菌菌饼( d 8 mm),在平皿对角线上距中心 3 cm 处放置 4 个牛津杯。取过滤后的 200 L发酵液加入牛津杯。以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 3 次。待对照菌落长满后,测定病原菌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抑制率( %)(对照组菌落直径处理组菌落直径) /(对照组菌落直径原菌饼直径)× 100。 1.4.3 菌株发酵液两两组合的抑菌效果 进行配比的菌株 CM3、 Y-48、 Lh-1、 Y-30 和 Y-9 按照 1.4.1 的方法获得发酵液。试验设置 30 个组合, 5 个菌株的发酵液按照体积比 1:1(组合 1-10)、 2:1(组合 11-20)和 1:2(组合 21-30)两两组合,进行抑菌效果的检测;选择单菌株的发酵液和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检测方法为牛津杯法,方法同 1.4.2。 1.4.4 菌株混合培养的抑菌效果22将菌株 CM3、 Y-48、 Lh-1、 Y-30 和 Y-9 分别在 PDA 平板上生长 24 h 584 中 国 生 物 防 治 学 报 第 34 卷 后,接种到 30 mL 的 LB 培养基中, 28 、 150 r/min 振荡培养 24 36 h,调整菌液浓度为 1× 105cfu/mL。调整好的菌液按照体积 1:1 的比例进行混合(组合 31-40),混合后的菌液以 1%的接种量接种于 LB 培养基中,于 28 、 150 r/min 振荡培养 36 48 h,当混合菌液浓度达到 1× 109cfu/mL 时,收集菌液,收集方法同 1.4.1。同样,选择单菌株的发酵液和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检测方法为牛津杯法,方法同 1.4.2。 1.5 测定组合菌株对于草莓炭疽病的防治促生效果 将健康的、生长状态一致的 2 叶 1 心的健康草莓幼苗移植到灭菌基质中,移栽前对基质进行相应的菌剂或者农药处理, 10 d 后对草莓进行伤根处理,同时浇灌草莓炭疽菌 TAN-9 的孢子悬浮稀释液(浓度达到 1× 106cfu/mL)。此后,结合草莓生长状态和基质干湿情况,在接种病原菌后每隔 5 7 d 进行补施菌剂或者化学药剂,补施 3 次即可。 试验设置 6 个处理: 1)菌株 Y-30; 2)菌株 CM3; 3)复合菌剂( Y-30:CM3 2:1); 4)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病原菌对照; 6)无菌水对照。每处理种 30 株草莓苗,重复 3 次,常规管理,接种 50 d后观察草莓苗发病情况,同时测定草莓的株高、叶片面积、根鲜重和茎叶鲜重23。 草莓炭疽病病情分级标准,参照王丰等24、陈娟等25和卞静等26的标准以及赵玳琳等27,28的试验结果略加改良。 0 级:全株无病。 1 级:全株 1/5 以下的叶片(柄)发病;叶片边缘有针尖大小的褐点,或叶片出现褐色病斑,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以下;叶柄病部出现浅红色和褪色晕圈,或红褐色斑点,病斑长度 2.0 mm; 2 级:全株 1/5 2/5 的叶片(柄)发病;叶片出现近圆形或纺锤形灰褐色病斑,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 10%;叶柄病斑扩大呈梭形,黑褐色凹陷,病斑长度在 2.1 5.0 mm;或者茎、叶柄均发生病斑。3 级:全株 2/5 3/5 的叶片(柄)发病,病斑中央出现黑色坏死斑,或叶片局部病斑连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10% 25%;叶柄上出现典型的纺锤形病斑,病斑长度在 5.1 10 mm,未环绕;少量(半数以下)叶片萎蔫,但植株整体未萎蔫。 4 级:全株 3/5 4/5 以上的叶片(柄)发病;叶片出现典型病斑,黑色坏死斑扩大,或叶缘枯死,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5% 50%;叶柄病部变黑、干缩,病斑长度 10.1 20.0 mm,病斑超过叶柄周长的一半;或者全株半数以上的叶片萎蔫。 5 级:全株 4/5 以上的叶片(柄)发病;叶片的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50%以上,或叶片枯死;叶柄的病斑平均长度 20.0 mm,或者整个叶柄坏死、萎蔫;植株全部萎蔫,或者全株枯死。病情指数 (病害的级别×该级别的植株数) /(病害的最高级别×总株数)× 100;防治效果( %) (1处理病情指数 /对照病情指数 ) × 100。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16.0 软件中对所有数据通过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间的亲和性 单菌株由于承担角色(平板菌株和测试菌株)的不同,与同一菌株间的亲和力会有不同的表现。当菌株 Y-9 作为测试菌株,与其他菌株均为亲和;作为平板菌株时,仅与菌株 Y-30 表现为亲和。菌株 Y-30作为测试菌株,与菌株 Y-48 为弱亲和;作为平板菌株时,仅与菌株 Y-9 亲和,与其他菌株均为弱亲和。菌株 Y-48 作为测试菌株,与菌株 Y-9、 Y-30 的亲和力较弱;而作为平板菌株时,与 Y-30 的亲和力最弱。菌株 Lh-1 作为测试菌株时,仅与菌株 Y-48 亲和,与其他菌株为弱亲和;而作为平板菌株时,和其他菌株为亲和。菌株 CM3 作为测试菌株时,与菌株 Y-9 和 Y-30 的亲和力很弱;但是作为平板菌株时,则与 Lh-1表现为弱亲和(表 1)。 对于每一个拮抗细菌来说,与不同的拮抗菌株混合或使用不同测试处理方式(作为试验菌株或挑战菌株),其亲和程度都可能会不一样。在本试验中, 5 株菌株之间没有出现不亲和的现象,说明这 5 株菌株均有作为复合微生物制剂的潜能。 2.2 组合菌株的抑菌效果 对菌株 CM3、 Y-48、 Lh-1、 Y-30 和 Y-9 一共设置了 40 个组合进行抑菌效果的分析发现,在所有单菌株中,菌株 Y-48 是对草莓炭疽菌 TAN-9 抑制率最高的菌株,受抑制的病原菌菌丝分布范围较小,抑制率达到 52.22%(表 2)。 第 4 期 陈哲等: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芽胞杆菌组合的筛选 585 表 1 菌株亲和力的测试结果 Table 1 The results of strains affinity 测试菌株 Tested strains 平板菌株 Strains coated on the plate Y-9 Y-30 Y-48 Lh-1 CM3 Y-9 Y-30 Y-48 Lh-1 CM3 * * * 注:表示强亲和力,无抑菌带;表示亲和,抑菌带宽度为 0.1 1.0 mm;表示弱亲和力,抑菌带宽度为 1.1 4.0 mm;表示不亲和力,抑菌带大于 4.0 mm。 *表示有橘色的色素带形成 。 Note: indicated strong affinity, no bacteriostasis zone; indicated affinity, the width of bacteriostasis band is 0.1-1.0 mm; indicated weak affinity, the band width of bacteriostasis is 1.1-4.0 mm; indicated no affinity, bacteriostasis zone greater than 4.0 mm. *indicated forming orange bands. 通过比较分析 40 个菌株的组合,发现抑菌能力最强的是由菌株 Y-30 和菌株 CM3 的发酵液按 2:1 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组合, 抑菌率达到了 59.46%, 比单菌株 Y-48 的抑菌率高出 13.86%, 比单菌株 Y-30 和 CM3分别高出了 72.65%和 25.22%。因此,菌株 Y-30 和菌株 CM3(发酵液按 2:1 比例组合)是进行盆栽试验的最佳组合(表 2)。 2.3 组合菌株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作用(盆栽试验) 根据菌株组合的抑菌试验结果,选择抑菌效果最强的菌株 Y-30 和 CM3 的组合(发酵液按 2:1 的比例混合)进行炭疽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研究。接种病原菌 45 d 后,草莓叶柄开始有发病的迹象,在接种 50 d后症状明显,病原菌处理组病情指数为 66.00,其余各处理的病情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菌株 Y-30菌株CM3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复合菌剂( Y-30:CM3 2:1)。复合菌( Y-30:CM3 2:1)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为 20.67, 防治效果达到了 68.69%, 较化学药剂组 (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的防治效果提高了 23.63%;同时, 2 个单一菌株处理组的病情指数均高于化学药剂和复合菌处理组,表明单菌株的防治作用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表 3)。 此外,从草莓的生长指标来看,复合菌还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明显强于单菌株的作用。复合菌处理组的草莓株高为 25.29 cm,比病原菌处理提高了 26.45%;叶片面积为 62.26 cm2,提高了 37.90%;而根鲜重和茎叶鲜重则分别提高了 36.77%和 38.75%,促进草莓植株生长的作用明显。单一菌株处理组对草莓生长也有促进作用, 而且菌株 Y-30 对于叶片面积、 根鲜重和茎叶鲜重的促进作用要高于菌株 CM3 的作用。而化学药剂在促进生长方面无明显作用,甚至各项指标均低于无菌水对照处理,表明化学药剂只在防治病菌侵染方面起作用(表 3)。 3 讨论 本次试验涉及到了 5 株芽胞杆菌 CM3、 Y-48、 Lh-1、 Y-30 和 Y-9,通过 3 种配比比例( 1:1、 2:1、1:2)和两种配比方式(发酵液混合、共同培养)一共设计了 40 个组合,牛津杯试验证实抑制草莓炭疽菌能力最强的是菌株 Y-30 和菌株 CM3 按 2:1 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组合, 抑制率达到了 59.46%, 比单菌株 Y-48的抑菌率高出 13.86%, 这 2 个菌株的发酵液混合之后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菌株 Y-30 是巨大芽胞杆菌,相比于其他几类芽胞杆菌来说,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报道不多29,尤其是防治草莓炭疽病的相关报道尚未见到。李颖等30证实巨大芽胞杆菌 J-28 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抑菌率为 87.80%。本实验室之前也报道过菌株 Y-30 对番茄灰霉病有生物防治的作用,防治效果为 54.10%20。 在亲和力试验中,这 5 株菌株两两组合间都没有出现强烈的拮抗反应,但是菌株 CM3 和 Y-48 在共同培养中却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拮抗作用,没有产生抑菌圈。这与吴颖等31的研究结果类似,当多个菌株共同培养时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需要通过调整菌种配比和接种顺序来降低共同培养时各个菌株间的拮抗作用。所以,菌株同时接种混合培养这一方式并不适合用于本试验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同时也说明亲 586 中 国 生 物 防 治 学 报 第 34 卷 表 2 组合菌株的抑菌效果 Table 2 The bacteriostasis effect of combination strains 培养方式 Culture 组合 Combination 菌株 Strains 抑菌圈半径 Radius of inhibition zone (cm) 抑制率 Inhibitory rate (%) CK - 0 0 Y-9 1.10± 0.20 hijklm 36.60± 0.06 nop 单株培养 Pure culture of single strain -30 0.84± 0.13 no 34.44± 0.03 opq Y-48 1.34± 0.05 bcdef 52.22± 0.11 bcdef Lh-1 1.21± 0.12 cdefghijkl 45.99± 0.01 fghijk CM3 1.23± 0.17 cdefghijkl 47.48± 0.07 defghij 1:1 Y-9 Y-30 1.11± 0.46 fghijkl 38.01± 0.05 mnop 1:1 Y-9 Y-48 1.13± 0.15 fghijkl 42.61± 0.06 ijklmn 1:1 Y-9 Lh-1 1.04± 0.08 jklmn 41.26± 0.02 jklmn 混株培养 Mixed culture of two strains 1:1 Y-9 CM3 1.22± 0.09 cdefghijkl 47.33± 0.04 defghij 1:1 Y-30 Y-48 1.27± 0.11 cdefghi 50.24± 0.07 cdefg :1 Y-30 Lh-1 1.33± 0.08 bcdefg 51.42± 0.13 bcdef :1 Y-30 CM3 1.35± 0.09 bcdef 52.68± 0.21 bcde 1:1 Y-48 Lh-1 1.42± 0.02 abc 56.09± 0.01 abc :1 Y-48 CM3 1.30± 0.07 bcdefgh 51.06± 0.19 bcdefg :1 Lh-1 CM3 1.31± 0.10 bcdefgh 51.13± 0.11 bcdefg 2:1 Y-9 Y-30 0.73± 0.43 o 28.00± 0.16 r :1 Y-9 Y-48 1.09± 0.07 hijklm 41.4± 0.03 jklmn :1 Y-9 Lh-1 0.88± 0.07 mno 33.54± 0.03 pqr 2:1 Y-9 CM3 1.39± 0.14 abcd 53.04± 0.05 bcd :1 Y-30 Y-48 1.02± 0.12 klmn 38.70± 0.04 lmnop :1 Y-30 Lh-1 1.13± 0.09 efghijkl 43.10± 0.03 hijklmn 2:1 Y-30 CM3 1.56± 0.12 a 59.46± 0.05 a :1 Y-48 Lh-1 1.50± 0.08 ab 57.17± 0.03 ab :1 Y-48 CM3 1.21± 0.05 cdefghijkl 46.03± 0.02 efghijk 2:1 Lh-1 CM3 1.33± 0.09 bcdefg 50.64± 0.03 cdefg 1:2 Y-9 Y-30 1.05± 0.15 ijklmn 39.96± 0.06 klmno :2 Y-9 Y-48 1.00± 0.16 lmn 38.08± 0.06 mnop :2 Y-9 Lh-1 0.77± 0.07 o 29.26± 0.03 qr 1:2 Y-9 CM3 1.27± 0.07 cdefgh 48.45± 0.03 defghi :2 Y-30 Y-48 1.09± 0.07 hijklm 41.35± 0.03 jklmn :2 Y-30 Lh-1 1.26± 0.06 cdefghij 48.01± 0.02 defghi 1:2 Y-30 CM3 1.24± 0.09 cdefghijk 47.35± 0.03 defghij :2 Y-48 Lh-1 1.14± 0.07 efghijkl 43.41± 0.03 hijklm :2 Y-48 CM3 1.17± 0.06 defghijkl 44.73± 0.02 ghijkl 1:2 Lh-1 CM3 1.05± 0.09 ijklmn 39.95± 0.03 klmno 1:1 Y-9 Y-30 0.74± 0.10 o 28.08± 0.04 r 1:1 Y-9 Y-48 1.11± 0.02 ghijkl 42.22± 0.01 ijklmn 1:1 Y-9 Lh-1 1.05± 0.08 ijklmn 39.96± 0.03 klmno 1:1 Y-9 CM3 1.03± 0.12 klmn 39.07± 0.05 lmnop 1:1 Y-30 Y-48 1.30± 0.06 bcdefgh 49.55± 0.02 defgh 1:1 Y-30 Lh-1 1.26± 0.10 cdefghi 48.16± 0.04 defghi 1:1 Y-30 CM3 1.30± 0.11 bcdefgh 49.40± 0.04 defgh 1:1 Y-48 Lh-1 1.36± 0.11 abcde 51.76± 0.04 bcdef 1:1 Y-48 CM3 0 0 1:1 Lh-1 CM3 1.27± 0.09 cdefghi 48.23± 0.04 defghi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Duncans test, P 0.05) 。 Note: Values in the table were means± SD ;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 by Duncans test. 第 4 期 陈哲等: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芽胞杆菌组合的筛选 587 表 3 不同处理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Table 3 The control effect of strawberry anthracnose on different treatments 处理 Treatment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防治效果 Control fficiency (%)叶片面积 Plant height (cm2)植株株高 Plant height (cm)根鲜重 Root weight (g) 茎叶鲜重 Shoot weight (g) Y-30 36.00± 0.02 b 45.45 57.63± 13.94 a 23.54± 3.62 a 46.41± 2.99 b 68.96± 2.87 b CM3 34.67± 0.02 b 47.47 53.81± 11.14 a 23.67± 2.98 a 41.45± 3.51 c 59.84± 6.01 c Y-30:CM3 2:1 20.67± 0.03 d 68.69 62.26± 13.83 a 25.29± 1.69 a 53.00± 4.25 a 74.23± 4.27 a 50%福美双 thiram 29.33± 0.01 c 55.56 40.37± 6.21 b 17.84± 1.13 b 35.57± 3.11 d 47.36± 3.52 e 炭疽菌 C. thebromicoia 66.00± 0.02 a 36.33± 6.75 b 16.32± 2.06 b 28.27± 3.87 e 30.17± 3.42 f 无菌水 Control 45.15± 2.46 bc 20.01± 1.45 b 38.75± 3.41 c 53.50± 3.79 d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Duncans test, P 0.05) 。 Note: Values in the table were means± SD ;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 by Duncans test. 和力平板试验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需要和其他试验一起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在组合的抑菌效果中,发现 2 个抑菌能力最强的单菌株 CM3 和 Y-48,无论以何种比例进行配比,组合的抑菌率都没有超过单菌株 Y-48 的抑菌率。这与李琪等22的试验结果一致,解磷效果较强的 2 个菌株HDFP1 和 HDBP5 按不同比例混合培养后,解磷效率比单培养菌株 HDBP5 时明显降低。这说明菌株间组合后产生的效果往往是有较大差异,可能低于或高于单菌的效果,也可能没有大的改变,这些都无法从理论中得出结论,需要做大量的试验才能证实。 在草莓盆栽试验中,菌株 Y-30 和菌株 CM3 的组合(发酵液按 2:1 的比例混合)能够有效的防治草莓炭疽菌对草莓的感染,防治效果为 68.69%,比单菌株 CM3 和 Y-30 的防治效果提高了 44.70%和 51.13%,比化学药剂组也提高了 23.63%,充分证实了这 2 个菌株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具备了开发成生防菌剂的条件。 同时, 草莓植株生长指标的统计结果也证实了菌株 Y-30 和 CM3 的组合还能促进植株生长, 草莓株高、叶片面积、根鲜重和茎叶鲜重分别提高了 26.45%、 37.90%、 36.77%和 38.75%。此外,观察 2 个单菌株在防病促生试验中的作用,发现菌株 CM3 的防治效果比菌株 Y-30 略高,而单菌株 Y-30 的促生能力则略高于菌株 CM3,说明这 2 个菌株在生物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而且二者的配合使各自的作用相得益彰。这与多数已报道研究结果类似,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可以防治病害的发生,也能促进作物的生长;而有些复合菌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32,33。 本研究在草莓移植之前已经对栽培基质进行了菌剂处理,但在接种病原菌后仍然补施了 3 次菌剂,促使菌株 Y-30 和菌株 CM3 在草莓基质中保持了一定的种群优势,更加有利于复合菌剂发挥防治效果。麻耀华等34在研究黄瓜枯萎病防治时也发现,复合菌剂如果在黄瓜苗期和花期追加施入,可以明显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有利于减少黄瓜枯萎病的发生。所以,在田间使用微生物菌剂进行病害防治时,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物候期,在接种后的合适时期进行菌剂的强化补施,保证菌剂的种群优势,充分发挥防治作用,以弥补生物菌剂持续力不强的弱势。 尽管盆栽试验中菌株 Y-30 和 CM3 的组合预防病害促进生长效果良好, 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才能在田间生产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单凭菌剂是无法满足生产过程中的综合需求,必须将微生物菌剂和其他成分配合使用,这是微生物菌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就是这 2 个菌株与无机养分、有机养分以及微量元素肥料有机结合成为一种复合微生物肥料35,不仅提供作物生长的全部营养,还能防治植物病害,同时也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改良土壤环境,进而改善产品的品质,增加作物的产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国珍 . 我国对草莓炭疽根腐病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J. 植物保护 , 2015, 41(2): 234-236. 2 赵帆 , 赵密珍 , 王钰 , 等 . 不同连作年限草莓根际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变化 J.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44(6): 1377-1386. 3 Hirayama Y, Asano S, Okayama K, et al. Weeds as the potential inoculum source of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responsible for strawberry anthracnose in Nara, Japan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2018, 84: 12-19. 4 Gan P, Nakata N, Suzuki T, et al. Markers to differentiate species of anthracnose fungi identify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as the predominant virulent 588 中 国 生 物 防 治 学 报 第 34 卷 species in strawberry plants in Chiba Prefecture of Japan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2017, 83(1): 14-22. 5 Karimi K, Ahari A B, Arzanlou M,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consolidated species concept to identify the causal agent of strawberry anthracnose in Iran and initial molecular dating of the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pecies complex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17, 147(2): 1-13. 6 杨友联 , 李树江 , 刘作易 . 虎耳草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J.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44(4): 81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