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生长发育及果实性状的影响.pdf
<p>50 中国果树,2019(1):50-53本文于 2018-08-02 收到,2018 -08-18 收到修改稿。 *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重点项目( LSNZD201706)。 闫琬婷 E-mail: 562818633qq.com; 刘月学为通信作者,电话: 13709834981, E-mail: yuexueliualiyun.com。 DOI: 10.16626/j.cnki.issn1000-8047.2019.01.011 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生长发育 及果实性状的影响*闫琬婷,张志宏,刘月学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辽宁省草莓育种与优质栽培重点实验室,辽宁 110866) 摘 要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营养生长及果实性状的影响,以草莓品种艳丽为试材,分别进行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调查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物候期、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开花期、结果期均比半促成栽培模式早 60 d 左右;而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干鲜重,都不同程度高于促成栽培模式,生长更旺盛,果实单株产量比促成栽培模式下高 21.83%,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二者差异不明显;果实品质方面,促成栽培模式好于半促成栽培模式。 关键词 草莓;栽培模式;生长发育;果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 S668.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8047(2019)01-0050-04 草莓( Fragaria× ananassa Duch.)属于蔷薇科( Rosaceae) 草莓属宿根性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在园艺学上被归为浆果类1。草莓不仅在世界小浆果生产中位居榜首,同时也是我国水果市场上的重要鲜果之一。在设施栽培中,促成和半促成 2 种栽培模式都可使草莓结果期和 成熟上市期提早2。促成栽培模式抑制草莓进入休眠,通过适宜的条件使草莓继续生长发育,因此在 辽宁省沈阳地区 11 月下旬便可采收果实,采收期可持续到 1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则是在植株休眠觉醒期,通过升温阻断其休眠进程,促 使其生长发育,因此相较促成栽培而言,结果期要晚许多,沈阳地区在 2 月中下旬才开始采收果实。一般认为促成栽培技术难度更大,管理复杂,但果实成熟期比半促成栽培更早,售价也更高,因此更能迎合市场需要,经济效益更可观。半促成栽培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不是很大,管理相对简单,可降低生产及人工成本,但其果实成熟期 较促成栽培稍晚,市场优势较小。2 种栽培 模 式对草莓品种的休眠特性要求存在差异,休眠浅、需冷量 低的品种适宜促成栽培,而休眠程度较深、需冷量 高的品种较适宜半促成栽培。对于像艳丽这样休眠程度中等的草莓品种来讲,则 2 种栽培 模式均可。 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自主育成的优良草莓品种艳丽3为试材,分别进行促成和半促成栽培,调查不 同栽培模式对其生长发育和果实性状的影响,综合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的物候期、 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等,以期为草莓设施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4 月在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进行。 供试草莓 品种为 艳丽 。草莓苗采用匍匐茎繁殖获取, 试验土壤为普通耕作土。选用生长势和大小基本一致的草莓苗,定植前修剪部分老根,保留长度 6 cm 左右。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 2 个 处理,分别为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促成栽培植株于 2017 年 9 月初定植, 9 月下旬扣棚膜保温, 10 月中旬棚膜外上棉被;半促成栽培植株于 2017 年 9 月初定植 , 10 月下旬扣棚膜但晚上不关通 风口, 11 月上旬棚膜外上棉被(白天不揭棉被), 11 月下旬白天揭棉被进行升温。每 个处理设 3 次重复,栽植 3 垄,每垄 80 株。 1.2.1 物候期观测 从植株定植开始,每 3 d 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植株生长状态进行观察记录,分别记录植株的现蕾闫琬婷,张志宏,刘月学: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生长发育及果实性状的影响 51本文于 2018-08-02 收到 , 2018-08-18 收到修改稿 。 *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重点项目( LSNZD201706) 。 闫琬婷 E-mail: 562818633qq.com; 刘月学 为 通 信 作者, 电话: 13709834981, E-mail: yuexueliualiyun.com。 DOI: 10.16626/j.cnki.issn1000-8047.2019.01.011 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生长发育 及果实性状的影响*闫琬婷,张志宏,刘月学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 辽宁省草莓育种与优质栽培重点 实验室, 辽宁 110866) 摘 要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营养生长及果实性状的影响,以草莓品种艳丽为试材,分别进行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调查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 物候期、 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 : 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开花期、结果期均 比 半促成栽培模式 早 60 d 左右 ; 而半促成栽培模式下 草莓 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干鲜重,都不同程度高于促成栽培 模式 ,生长更旺盛 , 果实单株产量 比 促成栽培模式下 高 21.83%,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 二者 差异不明显 ; 果实品质方面,促成栽培 模式 好于半促成栽培模式。 关键词 草莓;栽培模式;生长发育 ;果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 : S668.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8047(2019)01-0050-04 草莓( Fragaria× ananassa Duch.)属于蔷薇科( Rosaceae) 草莓属宿根性多年生 常绿草本植物,在园艺学上被归为浆果类1。草莓不仅在世界小浆果生产中位居榜首,同时也是我国水果市场上的重要鲜果之一。在设施栽培中,促成和半促成 2 种栽培模式都可使草莓结果期和 成熟 上市期提早2。促成栽培模式抑制草莓进入休眠,通过适宜的条件使草莓继续生长发育,因此在 辽宁省 沈阳地区 11 月下旬便可采收果实,采收期可持续到 1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则是在植株休眠觉醒期,通过升温阻断其 休眠进程,促 使其 生长发育,因此相较促成栽培而言,结果期要晚许多,沈阳地区在 2 月中下旬才开始采收 果实 。一般认为促成栽培技术难度更大,管理复 杂,但果实成熟 期 比半促成栽培更早,售价也更高,因此更 能 迎合市场需要,经济效益更可观。半促成栽培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不是很大,管理相对简单, 可降低生产及人工成本,但其果实成熟 期 较促成 栽培 稍晚,市场优势较小。2 种栽培 模 式对草莓品种的休眠特性要求存在差异,休眠浅、需冷量 低 的品种适宜促成栽培,而休眠程度较深 、 需冷量 高 的品种较适宜半促成栽培。对于像艳丽这样休眠程度中等的草莓品种来讲,则 2 种栽培 模 式均可。 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自主育成的优良草莓品种艳丽3为试材,分别进行促成和半促成栽培,调查不 同栽培模式对其生长发育和果实性状的影响,综合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的 物候期、 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等, 以期为草莓设施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4 月在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进行。 供试 草莓 品种为 艳丽 。草莓苗采用匍匐茎繁殖获取, 试验土壤为普通耕作土。选用生长势和大小基本一致的草莓苗,定植前修剪部分老根,保留长度 6 cm 左右。 1.2 试验 方法 试验共设 2 个 处理,分别为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促成栽培植株 于 2017 年 9 月 初定植, 9 月下旬扣棚膜保温, 10 月中旬棚膜外上棉被;半促成栽培植株 于 2017 年 9 月初 定植 , 10 月下旬扣棚膜但晚上不关 通 风口, 11 月上旬棚膜外上棉被(白天不揭棉被), 11 月下旬白天揭棉被进行升温。每 个 处理设 3 次重复,栽植 3 垄,每垄 80 株。 1.2.1 物候期观测 从植株定植开始,每 3 d 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植株生长状态进行观察记录,分别记录植株的现蕾期、始花期、初果期、 果实 转红期和盛果期。 1.2.2 植株形态指标调查 分别在 2 种栽培模式下植株的定植期、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调查,分别 测定株高、叶面积4;在盛果期前测定 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 鲜重、干重。 1.2.3 叶绿素及光合特性测定 分别在定植期、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 4 个时期随机选取 2 种栽培模式 下 1015 株苗的叶心向外第 3 片叶,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法5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 同样在这 4 个时期,使用 Li-6400 型光合速率测定仪(美国 Li-Cor 公司),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光合特性测定。每个处理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5 株,测量时选择叶心向外的第 3 片叶。 1.2.4 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测定一级序果的可溶性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可溶性糖(蒽酮比色法)、可滴定酸(酸碱滴定法)、维生素 C(钼蓝比色法)、可溶性固形物(手持袖珍数字式阿贝折射仪) 含量 。使用意大利 TR 硬度计 测定第一茬果 的硬度。 1.2.5 平均单果重及产量测定 在第一茬果实成熟时,随机采收每个处理的一级序果,每 个处理 10 株,用电子秤称量果实重量,计算平均单果重。随机标记 3 组草莓植株,每组 10株,从 12 月采收期开始到第 2 年 4 月结果期结束,每 3 d 采收 1 次果实,测定其产量。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Excel 2003 进行统计和图表绘制,使用 DPS 7.0 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促成栽培 模式 下草莓植株的开花期 、结果期等均早于半促成栽培 模式 。如 表 1 所示,促成栽培艳丽草莓果实转红期为 12 月 14 日,半促成栽培为2 月 18 日,促成栽培比半促成栽培提早 66 d;促成栽培 艳丽草莓 盛 果期在 12 月 26 日,半促成栽培在 2 月 28 日,促成栽培比半促成栽培提早 64 d。 2.2 植株生长特性 相比半促成栽培植株,始花期以前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株高增长迅速,增长量较大;在始 表 1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物候期的影响 月 -日 处理 现蕾期 始 花期 初果期 果实 转红期 盛 果 期 促成栽培 11-03 11-10 11-25 12-14 12-26 半促成栽培 12-23 12-30 01-27 02-18 02-28 花期之后,促成栽培植株的株高增加缓慢;半促成栽培模式下, 始花期以前株高增长相对缓慢,在始花期之后,株高增加则更为迅速,增长量较大。 由图 1 可见,促成栽培模式 下艳丽草莓在始花期平均株高达到 17.67 cm,与同一阶段的半促成栽培植株 对比要高 31.52%;在初果期,促成栽培模式下平均株高为 19.88 cm,比同阶段半促成栽培植株高 10.67%;而在盛果期,虽然 2 种栽培模式下平均株高均达最大值,但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的平均株高反超促成栽培 植株,高 12.02%。 aaababba05101520253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株高/cm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图 1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株高的影响 与株高生长趋势相似,促成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前期的叶片生长促进作用较大,半促成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后期的 叶片生长促进作用较大,在盛果期, 半促成栽培 下植株的平均叶面积反超促成栽培(图 2)。 aaabbbba020406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叶面积/cm²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图 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叶面积的影响 在始花期,促成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植株平均叶面积为 24.67 cm2,与 同阶段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的植株对比增大 21.56%;在初果期,促成栽培 模式 下植株平均叶面积比同阶段半促成栽培 模式 增大 10.56%;在盛果期时, 2 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平均叶面积均达 最大值,分别为 35.27、 39.91 cm2,闫琬婷,张志宏,刘月学: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生长发育及果实性状的影响52 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植株平均叶面积更大(图 2)。 从前面结果可以看出,进入盛果期后,半促成栽培模式 下草莓植株高 度 和叶面积都要反超促成栽培模式 ,这一结果在植株的鲜重、干重上也得到体现。在盛果期前,半促成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干重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表 2)。在这一时期,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艳丽 草莓的地上 、地下 部分 鲜重 分别比促成栽培 模式高 21.22%、 25.21%,地上、地下 部分干重分别 比促成栽培模式 高 22.91%、 10.37%,差异显著。 表 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处理 地上鲜重 /g 地下鲜重 /g 地上干重 /g 地下干重 /g 促成栽培 68.32± 4.21 b 20.03± 1.96 b 19.82± 0.88 b 4.82± 0.32 b 半促成栽培 82.82± 3.72 a 25.08± 2.35 a 24.36± 0.65 a 5.32± 0.17 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 .05)。 下同。 2.3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 由图 3 可知, 在草莓生长期内, 2 种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的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推移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定植期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最低,在初果期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最高。 2 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定植期和始花期的 aabbaaaa0.51.01.52.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叶绿素含量/(mg/g)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图 3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促成栽培模式下的叶绿素含量要稍高些;到初果期后,半促成栽培模式 下植株叶片的平均叶绿素含量要明显升高,比同时期促成栽培 模式 下的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高出 15.54%,到盛果期仍保持同样趋势(图 3)。 2 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表现为半促成栽培 模式 高于促成栽培模式(表 3)。3 个时期的 半促成栽培模式 净光合速率比促成栽培模式 分别高 11.83%、 20.42%、21.96%,蒸腾速率 分别高 18.43%、 30.30%、 33.08%,气孔导度分别高 24.21%、 20.67%、 23.01%,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分别高 22.46%、28.25 %、 23.31%。 表 3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时期 处理 净光合速率 /( mol·m-2· s-1) 胞间二氧化碳 浓度 /( mol/mol) 气孔导度 /( mmol· m-2· s-1) 蒸腾速率 /( mmol· m-2· s-1) 始花期 促成栽培 13.02± 0.42 b 236.00± 11.81 b 183.41± 17.34 b 7.65± 0.38 b 半促成栽培 14.56± 1.56 a 289.00± 30.34 a 227.82± 18.16 a 9.06± 0.45 a 初果期 促成栽培 10.43± 0.66 b 188.77± 8.50 b 152.20± 8.21 b 5.28± 0.25 b 半促成栽培 12.56± 0.71 a 242.10± 23.02 a 183.66± 9.66 a 6.88± 0.73 a 盛果期 促成栽培 8.47±0.47 b 179.41± 6.98 b 92.24± 7.87 b 4.02± 0.45 b 半促成栽培 10.33± 0.51 a 221.23± 13.72 a 113.46± 7.64 a 5.35± 0.52 a 2.4 果实内在品质 从表 4 可以看出,促成栽培 模式下艳丽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 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模式, 促成栽培模式下 各项指标分别 比半促成栽培模式高 10.42%、 6.35%、 3.29%、 22.06%、 11.03%。但 2 种栽培模式果实硬度差异不大,半促成栽培 模式下果实平均硬度稍高些。 表 4 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处理 可溶性糖含量 /% 可滴定酸含量 /% 维生素 C 含量 /( mg/kg) 可溶性蛋白含量 /( mg/g) 可溶性 固形物含量 /% 硬度 /( kg/cm2) 促成栽培 8.16± 0.20 a 0.67± 0.05 a 705.8± 8.5 a 0.83± 0.08 a 9.36± 0.42 a 2.74± 0.21 a 半促成栽培 7.39± 0.15 b 0.63± 0.03 a 683.3± 7.3 b 0.68± 0.06 b 8.43± 0.68 b 2.86± 0.33 a 2.5 产量 试验结果 表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艳丽 草莓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比促成栽培 模式稍高 ,差异不显著 (表 5);但平均单株产量半促成栽培模式53闫琬婷,张志宏,刘月学: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生长发育及果实性状的影响 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植株平均叶面积更大 ( 图 2) 。 从前面结果可以看出,进入盛果期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草莓植株高 度 和叶面积都要反超促成栽培 模式 ,这一结果在植株的鲜 重、 干重上也得到体现。在盛果期前,半促成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干重有不同程度 的 促进作用(表 2)。在这一时期,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艳丽 草莓 的地上 、 地下 部分 鲜重 分别比促成栽培 模式 高 21.22%、 25.21%,地上、地下 部分 干重分别 比促成栽培 模式 高 22.91%、 10.37%,差异显著 。 表 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鲜重 和干重 的影响 处理 地上鲜重 /g 地下鲜重 /g 地上干重 /g 地下干重 /g 促成栽培 68.32± 4.21 b 20.03± 1.96 b 19.82± 0.88 b 4.82± 0.32 b 半促成栽培 82.82± 3.72 a 25.08± 2.35 a 24.36± 0.65 a 5.32± 0.17 a 注: 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0.05)。 下同。 2.3 叶绿素 含量 及光合特性 由 图 3 可知, 在草莓生长期内, 2 种 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的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推移呈现先增长后降 低 的趋势,在定植期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最低,在初果期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最高。 2 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定植期和始花期的 aabbaaaa0.51.01.52.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叶绿素含量/(mg/g)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图 3 不同栽培模式对 草莓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促成栽培 模式下的叶绿素含量要稍高些;到初果期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植株叶片的平均叶绿素含量要明显升高,比同时期促成栽培 模式 下的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高出 15.54%,到盛果期仍保持同样趋势 ( 图 3) 。 2 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 表现为半促成栽培 模式 高于促成栽培 模式 (表 3) 。 3 个 时期 的 半促成栽培 模式 净光合速率 比 促成栽培 模式 分别高 11.83%、 20.42%、21.96%, 蒸腾速率 分别高 18.43%、 30.30%、 33.08%,气孔导度 分别高 24.21%、 20.67%、 23.01%,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分别高 22.46%、 28.25%、 23.31%。 表 3 不同栽培模式对 草莓 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时期 处理 净光合速率 /( mol· m-2· s-1) 胞间二氧化碳 浓度 /( mol/mol) 气孔导度 /( mmol· m-2· s-1) 蒸腾速率 /( mmol· m-2· s-1) 始花期 促成栽培 13.02± 0.42 b 236.00± 11.81 b 183.41± 17.34 b 7.65± 0.38 b 半促成栽培 14.56± 1.56 a 289.00± 30.34 a 227.82± 18.16 a 9.06± 0.45 a 初果期 促成栽培 10.43± 0.66 b 188.77± 8.50 b 152.20± 8.21 b 5.28± 0.25 b 半促成栽培 12.56± 0.71 a 242.10± 23.02 a 183.66± 9.66 a 6.88± 0.73 a 盛果期 促成栽培 8.47± 0.47 b 179.41± 6.98 b 92.24± 7.87 b 4.02± 0.45 b 半促成栽培 10.33± 0.51 a 221.23± 13.72 a 113.46± 7.64 a 5.35± 0.52 a 2.4 果实内在品质 从 表 4 可以看出, 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艳丽 草莓 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 素 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 含量 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 模式 , 促成栽培模式下 各项指标分别 比半促成栽培模式 高 10.42%、 6.35%、 3.29%、 22.06%、 11.03%。但 2 种栽培模式 果实硬度差异不大,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果实平均硬度稍高些。 表 4 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 草莓 果实品质的影响 处理 可溶性糖 含量 /% 可滴定酸 含量 /% 维生素 C 含量 /( mg/kg) 可溶性蛋白 含量 /( mg/g) 可溶 性 固形物 含量 /% 硬度 /( kg/cm2) 促成栽培 8.16± 0.20 a 0.67± 0.05 a 705.8± 8.5 a 0.83± 0.08 a 9.36± 0.42 a 2.74± 0.21 a 半促成栽培 7.39± 0.15 b 0.63± 0.03 a 683.3± 7.3 b 0.68± 0.06 b 8.43± 0.68 b 2.86± 0.33 a 2.5 产量 试验结果 表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艳丽 草莓 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比促成栽培 模式 稍高 ,差异不显著 (表 5);但平均单株产量半促成栽培 模式比促成栽培模式高 21.83%,差异显著。 表 5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处理 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 /g 平均单株产量 /g 促成栽培 36.33± 0.95 a 214.42± 7.25 b 半促成栽培 37.06± 1.02 a 261.23±11.63 a 3 结论与讨论 2 种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植株物候期差异非常明显。促成栽培模式下 11 月末便可采收果实,采收期可持续到 3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相较促成栽培模式而言,结果期要晚许多,1 月末方开始采收果实 ,比促成栽培迟 64 d。 草莓的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均表现为半促成栽培大于促成栽培。这说明,草莓在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更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植株更大、 更壮。与植株营养生长相似,植株在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积累的营养成分更多,所以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鲜重都显著高于促成栽培模式,植株生长状态更好。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半促成栽培下草莓经历了休眠期,而休眠是草莓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植株通过进入休眠状态来适应冬季寒冷环境,是草莓对不良环境的自我防御手段6-9,较长时间的休眠促进后期草莓植株营养生长,从而表现为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植株营养生长强于促成栽培模式 。植株较旺盛的营养生长导致花期开花数量增加,这可能也是半促成栽培 模式下草莓产量高于促成栽培模式的原因之一。 在初果期和盛果期,促成栽培模式下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半促成栽培模式 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半促成栽培高于促成栽培,其他时期差异不大。半促成栽培草莓 植株的各个光合 特性指标 高于 同时期的促成栽培,光合作用更旺盛。同样可能是由于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经历了休眠期,使后期草莓植株营养生长旺盛,相应光合作用更强。 在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果实的可溶性 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 C、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模式,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最为显著, 2 种栽培模式下果实硬度差异不大,可见促成栽培草莓果实品质要稍好于半促成栽培。 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有气候 条件、 田间管理等,果实品质各指标从坐果期开始积累,并不是在果实成熟后期才开始。本研究中 2 种栽培模式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促成栽培 模式 下果实从 坐 果期到成熟期在 11 月末 至 12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 下果实从坐果期到成熟期在 1 月末至 2 月末 ,促成栽培模式下,昼夜温差更大,夜间植株呼吸作用减弱,能量减少,物质的积累也就相对增加,因此果实品质较好。此外,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开花坐果多,产量的增加也可能是导致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促成栽培模式 下草莓成熟期正值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冷时期,水果市场的淡季10,却是草莓第一批上市的时期,草莓市场售价每 千克 60 80 元,后续随着草莓的大量上市,价格会逐渐下降,不过直至元旦、春节期间的价格也不会跌破每 千克 60元。半促成栽培草莓上市时间晚,其他水果也开始上市,草莓售价会降低,即使半促成栽培草莓产量较高,但经济效益可能反而低于促成栽培。 总之,就艳丽草莓而言, 2 种栽培模式均可用于生产栽培,但促成栽培 模式上市时间早、品质更佳,生产中可优先选择此栽培模式。 参考文献 1 雷家军, 代汉萍 , 谭昌华 ,等. 中国草莓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 园艺学报,2006 , 33(1 ): 1-5. 2 苗永建. 北方日光温室草莓促成栽培技术 . 基层农技推广 , 2014(2 ):68-71. 3 李 贺, 代红艳, 刘月学 ,等. 草莓新品种 艳丽/ 张运涛 , 雷家军. 草莓研究进展()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4 张宪政.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85( 4):84- 87. 5 孙树兴, 王玉叶, 刘建萍 ,等 . 园艺研究法 .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23- 35. 6 Guttridge C G. The effects of winter chilling on the subsequ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ivated strawberry. Plant J of Hort Sci, 1958, 33(2): 119-127. 7 Ottel J, Malcolm N D. Dormancy and growth of strawberry. Plant Proc Amer Soc Hort Sci, 1966, 42(89): 322-330. 8 Fujime Y, Yamasaki N Y.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day length and temperature on induction and breaking of dormancy in strawberry plant. Plant J of Japanese Soc Hort Sci, 1988, 56(4): 444-451. 9 Lee B T, Takahashi K, Sugiyama T. Studies on dormancy in strawberry plant varietal difterence in chilling requirement in breaking dormancy. Plant J of Japanese Soc Hort Sci, 1968, 37: 129-134. 10 Masny A, Pruski K, Zurawicz E, et al. Breeding value of selected dessert strawberry (Fragaria ananassa Duch.) cultivars for ripening time, fruit yield and quality. Euphytica, 2016, 207(2): 969-97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