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2012.doc
NY/T 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实施-发布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Lucerne(Medicago sativa L. & Medicago varia Martyn)(UPOV:TG/6/5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Lucerne, NEQ)(报批稿)NY/T 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国国家标准ICS 65.020.20B 05 1目 次前 言2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术语和定义34 符号35 繁殖材料的要求46 测试方法47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的判定 58 性状59 品种分组510 技术问卷5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苜蓿性状表6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苜蓿性状的解释10附 录 C(规范性附录)苜蓿技术问卷18前 言本指南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指南使用重新起草法非等效采用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指南“UPOV:TG/6/5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Lucerne”。 本指南对应于UPOV指南TG/6/5,与TG/6/5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指南与UPOV指南TG/6/5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主要差异如下:增加了“根:根蘖性”、“叶:中央小叶宽度”、“叶:中央小叶长度”、“叶:叶形”、 “荚:荚果主要类型”和“抗性:苜蓿霜霉病”共6个性状;经过试验确定了57个标准品种,其中,UPOV标准品种31个,增加标准品种26个;删除了“抗性:苜蓿黄萎病”、“抗性:苜蓿茎线虫”、“抗性:苜蓿无网蚜”共3个性状。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本指南由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7)归口。本指南起草单位: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本指南主要起草人:王彦荣、余玲、孙建华、南志标、曾彦军、刘文献、李世雄、唐浩、段廷玉、张吉宇、王玉青。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 Medicago x varia Martyn)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要求和结果判定的一般原则。本指南适用于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和结果判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557.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3 术语和定义GB/T 1955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群体测量 single measurement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测量,获得一个群体记录。3.2 个体测量 measurement of a number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逐个测量,获得一组个体记录。3.3 群体目测 visual assessment by a single observation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观测,获得一个群体记录。3.4 个体目测 visual assessment by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逐个观测,获得一组个体记录。4 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MG:群体测量MS:个体测量VG:群体目测VS:个体目测QL:质量性状QN:数量性状PQ:假质量性状*:标注性状为UPOV用于统一品种描述所需要的重要性状,除非受环境条件限制性状的表达状态无法测试,所有UPOV成员都应使用这些性状。(a)-(c):标注内容在B.2中进行了详细解释。(+):标注内容在B.3中进行了详细解释。A、B、C:在表A.1中“观测时期/方法/试验区”一栏,字母A、B、C分别表示穴播试验区、条播试验区和特殊试验。5 繁殖材料的要求5.1 繁殖材料以苜蓿种子形式提供。5.2 递交的种子数量至少1 kg。5.3 递交的繁殖材料外观应健康、活力好,未受到任何病虫害的影响。繁殖材料的质量至少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净度98,发芽率85(含硬实,但应注明硬实率),含水量11%。5.4 递交的繁殖材料不应进行任何影响品种性状表达的处理。如果繁殖材料已处理,应提供处理的详细说明。5.5 来自国外的繁殖材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手续,并满足植物检验检疫的要求。6 测试方法6.1测试周期测试的周期至少为两个完整的生长周期(从出苗或返青到种子成熟)。6.2 测试地点测试通常在一个地点进行。如果某些性状在该地点不能充分表达,可在其他符合条件的地点对其进行观测。6.3试验设计及管理6.3.1 试验设计申请品种和近似品种相邻种植。试验应在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区应地势平坦,土壤质地及肥力等状况应基本一致。试验一般设有穴播、条播和特殊试验三种: 穴播试验区:测试品种植株总数不少于60株,每品种3个重复,每重复不少于20株,株行距均为60 cm; 条播试验区:每品种3个重复,每重复2行,行长不小于2 m,行距30 cm,密度200株/m左右; 特殊试验:对性状评估的专项试验,样本大小依据测试性状而定(见附录A和附录B)。6.3.2田间管理可按当地大田生产管理方式进行。6.4 性状观测6.4.1观测时期性状观测应按照表A.1和表A.2列出的生育阶段进行。生育阶段描述见表B.1。6.4.2观测方法除非另有要求,全部田间观测应在穴播试验区进行。若同时也在条播试验区进行,性状的表达及其记录方法可能同穴播的植株有所不同,因为条播难以进行单株测试。性状观测应按照表A.1和表A.2规定的观测方法(VG、VS、MG、MS)进行。部分性状观测方法见附录B的B.2和B.3。6.4.3观测数量除非另有说明,个体观测性状(VS、MS)植株取样数量不少于60个,在观测植株的器官或部位时,每个植株取样数量应为1个。群体观测性状(VG、MG)应观测整个小区或规定大小的混合样本。6.5 附加测试为了特殊目的,可以开展附加测试。必要时,可选用表A.2中的性状或本指南未列出的性状进行附加测试。7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的判定 7.1 总体原则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定按照GB/T 19557.1确定的原则进行。7.2 特异性的判定申请品种应明显区别于所有已知品种。在测试中,当申请品种至少在一个性状上与近似品种具有明显且可重现的差异时,即可判定申请品种具备特异性。7.3 一致性的判定申请品种的一致性水平应不低于同类品种的一致性水平。7.4 稳定性的判定如果一个品种具备一致性,则可认为该品种具备稳定性。一般不对稳定性进行测试。必要时,可以种植该品种的下一代种子,与以前提供的繁殖材料相比,若性状表达无明显变化,则可判定该品种具备稳定性。8 性状表根据测试需要,性状分为基本性状和选测性状。基本性状是测试中必须使用的性状,基本性状见表A.1,选测性状见表A.2。8.1 概述性状表列出了性状名称、表达类型、表达状态及相应的代码和标准品种、观测时期和方法等内容。8.2 表达类型根据性状表达方式,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假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三种类型。8.3 表达状态和相应代码8.3.1 每个性状划分为一系列表达状态,以便于定义性状和规范描述;每个表达状态赋予一个相应的数字代码,以便于数据记录、处理和品种描述的建立与交流。8.3.2 对于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所有的表达状态都应当在测试指南中列出;对于数量性状,为了缩小性状表的长度,偶数代码的表达状态可以不列出,偶数代码的表达状态可以前一个表达状态到后一个表达状态的形式来描述。8.4 标准品种性状表中列出了部分性状有关表达状态可参考的标准品种,以助于确定相关性状的不同表达状态和校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差异。9 品种分组9.1 使用分组性状,可以将已知品种分组种植,从而选择出近似品种,并在安排种植试验中,将这些近似品种种植在一起,以便于特异性判定。9.2 分组性状的选择和使用参照总则(GB/T 19557.1)和UPOV:TG/6/5文件的有关指导。9.3 品种分组性状如下:a)根:根蘖性(表A.1中性状4);b) *花:出现紫色花的频率(表A.1中性状10);c) *花:出现杂色花的频率(表A.1中性状11);d)*花:出现乳白色、白色或黄色花的频率(表A.1中性状12);10 技术问卷申请者应按附录C格式填写苜蓿新品种技术问卷。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苜蓿性状表A.1苜蓿基本性状见表A.1。表A.1 苜蓿基本性状表序号性 状观测时期/方法/试验区表达状态标 准 品 种代 码1植株:生长习性QN(+)02/VG/B直立新疆大叶苜蓿,甘农3号苜蓿,蔚县苜蓿1半直立陇东苜蓿,天水苜蓿,北疆苜蓿,准格尔苜蓿3中间5半匍匐7匍匐Jindera92*植株:播种当年秋季自然高度QN(a)02/MS或MG/A或B矮Jindera3中公农2号苜蓿5高73*植株:播种当年越冬前自然高度QN(a)03/MG/B矮Jindera3中公农2号苜蓿,准格尔苜蓿5高74根:根蘖性QL(+)04/VG/A无陇东苜蓿1有公农3号苜蓿,甘农2号苜蓿,润布勒苜蓿95植株:第二年春季返青自然高度QN(a)(+)03/MS或MG/A或B矮关中苜蓿,无棣苜蓿,天水苜蓿,晋南苜蓿3中新牧1号苜蓿,甘农3号苜蓿5高76*初花期QN(+)05/MS或MG/A或B早陇东苜蓿,无棣苜蓿,关中苜蓿3中龙牧803苜蓿,甘农1号苜蓿,甘农3号苜蓿5晚公农1号苜蓿,图牧1号苜蓿77叶:中央小叶长度QN(b)(+)05/MS/A短天水苜蓿,晋南苜蓿,龙牧803苜蓿3中图牧1号苜蓿5长Prime78叶:中央小叶宽度QN(b)(+)05/MS/A窄天水苜蓿,北疆苜蓿3中甘农3号苜蓿5宽新疆大叶苜蓿,Prime,SA3215279叶:形状PQ(b)(+)05/VS/A中等倒卵圆形北疆苜蓿,公农1号苜蓿,新牧2号苜蓿1阔倒卵圆形SA32152,新疆大叶苜蓿2倒披针形天水苜蓿,陇东苜蓿,图牧2号苜蓿,蔚县苜蓿3表A.1(续)序号性 状观测时期/方法/试验区表达状态标 准 品 种代 码10*花:出现紫色花的频率QN(+)05/VS/A无或极低1低3中5高陇东苜蓿,天水苜蓿,陇中苜蓿711*花:出现杂色花的频率QN(+)05/VS/A无或极低Symphonic1低Luzelle,Letizia3中Franken Neu,Karlu(M.v.)5高712*花:出现乳白色、白色或黄色花的频率QN(+)05/VS/A无或很低1低甘农3号苜蓿,甘农2号苜蓿,公农2号苜蓿,新牧1号苜蓿3中5高713*茎:最长茎秆长度QN(+)06/MS/A矮关中苜蓿,新牧1号苜蓿,新牧2号苜蓿,新疆大叶苜蓿3中天水苜蓿,陇东苜蓿,图牧1号苜蓿,蔚县苜蓿5高714植株:第一次刈割后3周自然高度QN07/MS或MG/A或B矮Jindera3中蔚县苜蓿,陕北苜蓿,甘农2号苜蓿5高Prime,Defi715植株:第二次刈割后3周自然高度QN08/MS或MG/A或B矮Jindera3中蔚县苜蓿5高Prime,Defi716植株:第三次刈割后3周自然高度QN09/MS或MG/A或B矮Jindera3中蔚县苜蓿,陇东苜蓿5高717植株:第四次刈割后3周自然高度QN10/MG/A矮Jindera3中蔚县苜蓿5高718植株:第二年秋季自然高度QN(a)11/MG/B矮Jindera3中公农2号苜蓿5高719植株:第二年越冬前自然高度QN(a)12/MG/B矮Jindera3中公农2号苜蓿,准格尔苜蓿5高7表A.1(续)序号性 状观测时期/方法/试验区表达状态标 准 品 种代 码20荚:荚果主要类型PQ(+)13/VG/A镰刀形1单螺旋圈2双螺旋圈陇东苜蓿,陇中苜蓿,甘农3号苜蓿3三螺旋圈421*植株:秋眠性QN(+)10或11/MG或VG/ C1级Maverick12级Vernal23级Boja,Ranger34级Legend,Mercedes45级Archer56级Abi 700,Dorine67级Sutter,Oro78级Maricopa,Carmen89级CUF 101,Medina910级UC-18871011级UC-146511A.2苜蓿选测性状见表A.2。表A.2苜蓿选测性状表序号性 状观测时期和方法表达状态标 准 品 种代 码22抗性:霜霉病QN(c)(+)01/VS/C低3中陇东,新疆大叶,天水5高中兰1号723抗性:炭疽病QN(c)(+)01/VS/C极低Saranac1低Venus3中5高Saranac AR7极高Arc924抗性:疫霉根腐病(c)(+)01/VS/C极低Hunterfield1低3中Trifecta5高7极高Aquarius925抗性:苜蓿彩斑蚜QN(c)(+)01/VS/C极低Hunter River1低3中Trifecta5高7极高Aurora9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苜蓿性状的解释B.1 苜蓿生育阶段见表B.1。表B.1 苜蓿生育阶段表生育阶段代码描 述01幼苗期(从子叶展开到长出45片真叶)02播种当年秋分(9月22日)后2周03播种当年秋分后6周04返青期05初花期(穴播区观测植株有3个花序开花的平均日期;条播区有25%的植株开花的平均日期)06盛花期(80%的植株开花)07第1次刈割(盛花期)后3周08第2次刈割(第1次刈割后3周)后3周09第3次刈割(第2次刈割后3周)后3周10第4次刈割(第3次刈割后3周)后3周11第二年秋分后2周12第二年秋分后6周13种子成熟期(60%的种子成熟)B.2 涉及多个性状的解释(a)秋分前2周刈割。量取地表至植株自然顶部不需人为拉直的垂直高度。(b)自第一花序枝条向下,主茎上的第3叶片。(c)整个试验期对全部供测幼苗进行观测。B.3 涉及单个性状的解释性状分级和图中代码见表A.1。性状1 植株:植株生长习性,见图B.1。性状4 根 根蘖性春季土壤解冻后返青前观测。刨开根部土壤,目测水平根的有无。性状5植株:第二年春季返青自然高度返青后约一个月,最早返青的品种生长至15 cm左右测量。性状6 初花期计算时,统计申请品种与近似品种初花日期的天数差值。3 - 半直立 1 - 直立 9 - 匍匐 7- 半匍匐 5 - 中间图B.1 植株生长习性图示(引自加拿大苜蓿 DUS 测试性状描述)性状7 叶:中央小叶长度见图B.2,测量中央小叶的最长部位,但不包括叶柄。中央小叶 图B.2 中央小叶长度与宽度测量图示性状8叶:中央小叶宽度见图B.2,测量中央小叶的最宽部位。性状9叶:叶形见图B.3,对中央小叶的叶形进行描述。1阔倒卵圆形 2中等倒卵圆形 3倒披针形图B.3 叶形图示性状10 花:出现紫色花的频率见图B.4,统计紫色花植株占供测植株的百分率。图B.4 紫色花图示性状11 花:出现杂色花的频率见图B.5,统计杂色花植株占供测植株的百分率。白黄杂色花 黄紫杂色花图B.5 杂色花图示性状12花:出现乳白色、白色或黄色花的频率见图B.6,统计乳白色、白色或黄色花植株占供测植株的百分率。乳白色 白色 黄色图B.6 乳白色、白色或黄色花图示性状13 茎:最长茎秆长度量取最长茎秆(包括花序)的实际长度。性状20荚:荚果主要类型,见图B.7。1镰刀形 2单螺旋圈 3双螺旋圈 4三螺旋圈图B.7 荚果形状图示性状21植株:秋眠性在中国北方于秋季严重霜冻前测定。根据测试地点霜冻时间的早晚,刈割和测定时间可按照性状18或性状19规定进行。测试地点如果符合试验条件即可直接在本指南的B区测定;否则应另外选择适宜地点进行田间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取样数量和田间管理等同本指南B区。根据性状18和性状19的方法进行测定,按表B.1进行分级记载。表B.1 苜蓿秋眠性分级方法对照品种秋眠分级代码Maverick11Vernal22Boja,Ranger33Legend,Mercedes44Archer55Abi 700,Dorine66Sutter,Oro77Maricopa,Carmen88CUF 101,Medina99UC-18871010UC-14651111性状22植株:霜霉病 (1) 菌种的收集与保存 苜蓿霜霉菌(Peronospora aestivalis Syd.) 存在生理小种,应广泛地收集孢子用于筛选。在田间自然感病植株上收集的孢子易受细菌和真菌的污染,且萌发力较低,因此多以温室培育的幼苗上产生的孢子用于抗病性测定。为了避免污染,可在每ml 接种物中加入50 g 制霉菌素(nystatin)和10 g 四环素。在进行抗性测定时,应额外多种几盆苜蓿,采用高感品种、加大播量,以便收获孢子供下次接种用。收获前,应对苜蓿盆加罩保湿12 h16 h,以促进孢子形成。剪下带病幼苗后,应全部保存于水中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孢子的萌发力。如果植物收获过迟或孢子于干燥的空气中暴露数秒种,分生孢子的生活力便迅速下降。将带菌幼苗存于-20 ,可使少量孢子存活数周,而在液氮中贮藏,孢子的生活力可保持多年。(2) 分生孢子的配制与接种 制备分生孢子时,剪下带孢子的幼苗或叶片,立即置于不含氯化物的水中用力振荡,而后过滤孢子悬浮液,移去植株残体。接种时喷洒孢子悬浮液,直至幼苗完全湿润。 接种物应含具生活力的孢子25 000个/ml,方可保证均匀染病。 (3) 培养与评价接种后的植物应在20 黑暗、近于100%相对湿度条件下密封培养,除指定的黑暗期外,其余时间连续提供5 000 lux10 000 lux 的光照,建议采取如下步骤:第1 d:在盛细砂的盆中播种,播深1.5 cm左右,密度2粒3粒种子/cm,行距2.5 cm 。每盆一半播供测品种,另一半播标样品种,整个试验每品种至少需50棵4棵或25棵8棵幼株。 第3 d5 d:每天往盆中洒水2次,以使砂子紧贴种子,保证出苗一致。 第5 d:种苗出土且子叶已扩展,喷洒接种物,罩封植物,至少每日12 h关闭光源。第6 d:移开罩子,开灯,铲除自接种后新出的幼苗。第7 d10 d:继续铲除新出幼苗。 第11 d:盖罩子并关闭光源12 h16 h(过夜),以诱发孢子形成。在临罩住植物之前不必洒水,因为在自来水中孢子不易产生。第12 d:评价。计算各品种未感霜霉病植株占供测株数的百分率,并将供测品种与标准种进行比较。性状23植株 炭疽病具体方法如下:(1)育苗 取土壤混合物置于10 cm的塑料盒或托盘里,每重复50株,不少于4个重复。 播种后置于23 ,16 h光照的温室中培养。定期施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昆虫。(2)菌株的收集和保存自感染的茎组织分离病原菌,于4 条件下,将菌株保存在土壤或硅胶中,保存寿命至多7年。(3)孢子悬浮液的制备与接种取23 条件下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7 d的菌株,以每升含有2滴吐温的蒸馏水配制孢子悬浮液,浓度为2106/ml。在幼苗7 d14 d接种时喷洒孢子悬浮液,每盆3 ml10 ml, 直至幼苗完全湿润。(4)培养与评价:接种后的植物在23 黑暗,近于100%湿度的保湿培养箱中培养48 h,其余时间在23 的温室中培养。接种后10 d14 d以幼苗存活率进行抗性分级。抗性分级标准如下:抗性级别 品种举例高抗型(>50%) Sequel HR抗型(3150%) Trifecta中抗型(1530%) 低抗型(6140%) Venus易感型(0<6%) Hunter River表B.2 检测品种预期大致抗性(%)可接受的抗性范围(%)抗Arc65704580Saranac AR454060Sequel HR503065感病Saranac105Hunter River10015性状24 植株 疫霉根腐病(1)育苗: 取土壤混合物(水癣混合土:珍珠岩=3:2,不宜使用纯沙培养基)置于幼苗孔或平板上,放在蓄水池中。每重复50株70株,最少3个重复。播种后置于20 24 、12 h16 h/d光照条件下培养。(2)接种培养:自生长于感染病菌土壤的苜蓿幼苗分离病菌,保存于玉米粉或V-8汁琼脂培养基上,保存温度为 412 。在苜蓿幼苗10 d12 d(第一个三叶开始展开)时,用孢子法或菌丝法接种。孢子法用Miller and Maxwell(1984)的方法生产游动孢子,孢子浓度为50个/1 ml。接种前预先加水使土壤饱和,然后将游动孢子液淋于幼苗上。菌丝法取在V-8汁培养基中培养9 d的菌丝,捣碎,按照一个培养菌(9 cm直径)于1 L水的浓度配制,每株幼苗单独用一个培养皿的菌丝接种。接种前先用菌丝溶液浸透土壤浅层,然后用水饱和土壤。(3)培养与评价:齐苗后计数(播种7 d8 d后)。接种后的植物在温室或培养箱进行培养,保持2 d淹水状态;当几乎所有感病对照品种都生长停顿并开始死亡时开始分级。在分级之前保持湿润。游动孢子接种10 d12 d后、菌丝接种14 d后进行抗性分级。抗性抗性分级标准如下:级别 品种举例高抗型(>50%) Aquarius抗型(31%50%)中抗型(15%30%) Trifecta低抗型 (6%14%) 感病型(0<6%) Hunterfield分级:抗病植株生长旺盛,主根和次生根无或较轻坏死;子叶下胚轴无或较轻出现萎黄子叶。感病植物生长停滞或坏死,根、子叶下胚轴和子叶出现中等程度或严重坏死。表B.3 检测品种预期大致抗病性(%)可接受的抗性范围(%)高抗WAPH-1555560Aquarius554570抗Agate332540感病Saranac105Hunterfield407性状25植株 苜蓿彩斑蚜(1)育苗取土壤混合物(如,8份沙子;3份泥炭土;3份珍珠岩;体积比为1.4的石灰)置于6 cm31 cm55 cm或近似尺寸的托盘里。种子经软化后用杀菌剂处理以抑制腐烂。种子播深1 cm,行距3 cm,上覆蛭石。每重复50株70株,3次重复。播种后放在温室中培养,培养条件为26 4 ;18 h光照。(2)蚜虫的收集与培养每年自种植区采集蚜虫种群,置于蚜虫敏感的苜蓿(如 Arc,Caliverde)上,在温度为 26 4 ,光照18 h的温室中进行培养。(3)培养与评价种子萌发后7 d8 d,真叶期,统计幼苗数目。将蚜虫喷洒在植物上,保证每株虫口数2。约18 d后或当85%的敏感植株死亡并且耐受检测在预期范围内,喷杀虫剂终止试验。试验终止10 d15 d后对植物进行抗性分级。抗性分级标准如下:抗性级别 品种举例高抗型(>50%) Aurora抗型(3150%)中抗型(1530%) Trifecta低抗型(6140%)易感型(0<6%) Hunter River抗性分级: 12 抗 植株至少形成1个三叶结构3 易感 感染期生长缓慢4 易感 植株存活但是不形成三叶结构5 易感 植株死亡(总出苗1到4级)附录 C (规范性附录)苜蓿技术问卷申请号: 申请日: 由审批机关填写(申请人或代理机构签章)C.1品种暂定名称:_C.2 植物学分类中文名: 拉丁名: C.3品种类型 在相符的类型 中打。C.3.1 育种方式育成品种 地方品种 引进品种 野生栽培驯化品种 C.4 申请品种的具有代表性彩色照片品种照片粘贴处(如果照片较多,可另附页提供)C.5 其它有助于辨别申请品种的信息(如品种用途、品质和抗性,请提供详细资料)C.6 品种种植或测试是否需要特殊条件?在相符的 中打。是 否 (如果回答是,请提供详细资料)C.7 品种繁殖材料保存是否需要特殊条件? 在相符的 中打。是 否 (如果回答是,请提供详细资料)C.8 申请品种需要指出的性状在表C.1中相符的代码后 中打,若有测量值,请填写在表C.1中。表C.1 申请品种需要指出的性状序号性 状表达状态代 码测量值1*植株:播种当年秋季自然高度(性状2)极矮1 极矮到矮2 矮3 矮到中4 中5 中到高6 高7 高到极高8 极高9 2*植株:播种当年越冬前自然高度(性状3)极矮1 极矮到矮2 矮3 矮到中4 中5 中到高6 高7 高到极高8 极高9 3根蘖性(性状4)无1 有9 4*初花期(性状6)极早1 极早到早2 早3 早到中4 中5 中到晚6 晚7 晚到极晚8 极晚9 表C.1(续)序号性 状表达状态代 码测量值5*花:出现紫色花的频率(性状10)极低1 极低到低2 低3 低到中4 中5 中到高6 高7 高到极高8 极高9 6*花:出现杂色花的频率(性状11)极低1 极低到低2 低3 低到中4 中5 中到高6 高7 高到极高8 极高9 7*花:出现乳白色、白色或黄色花的频率(性状12)极低1 极低到低2 低3 低到中4 中5 中到高6 高7 高到极高8 极高9 8*茎:最长茎秆长度(性状13)极矮1 极矮到矮2 矮3 矮到中4 中5 中到高6 高7 高到极高8 极高9 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