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蔬菜研究所所长在宁研讨产业发展
蔬菜“跟风种植”如何破局
10月27日,第二届中国·江苏蔬菜种业博览会在江宁区谷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拉开序幕,来自中国农科院及上海、广东、天津、山东、江苏等地的十大蔬菜研究所所长就全国蔬菜种业发展形势、产业发展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等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
当前,全国蔬菜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农民“跟风种植”问题严重,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进行蔬菜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如何确保农民种植效益?各位所长纷纷献计献策。
农民选种蔬菜就像炒股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孙日飞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蔬菜的产能分摊到国民身上,可以达到人均385公斤/年,而中国之外的数字是88公斤/年。“大部分国人每天吃不到1公斤蔬菜,产能过剩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孙日飞说。
由于蔬菜种植的特点与特性,都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农民很难把握市场行情。近几年出现了“蒜你狠”“蒜你完”现象,前一年大蒜畅销能卖到7—8元/斤,可下一年由于“跟风种植”,价格跌到2—3元/斤,农民损失惨重。大葱、莲藕、生姜等蔬菜,也都出现过类似情况。“很多农民种菜就像炒股票,都在赌行情,这对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孙日飞说。
如何避免跟风种植?孙日飞表示,要在合适的地方种植合适的蔬菜,尤其要控制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并不是大棚建得越多越好,把不适宜本地种植的蔬菜拿到大棚来种,不仅影响口感,还扰乱市场。在这方面,各地农业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
育种界要提供更多品种
蔬菜品种的多样化是解决“跟风种植”最有效的途径。
上海市蔬菜园艺所所长朱为民表示,从上海蔬菜市场来看,不缺数量,缺的是高质量蔬菜。现在的终端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蔬菜是否好吃,因此各地要通过品种改良,把优质蔬菜做大、做多、做强。
“育种界就是要为农民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品种。”广东省蔬菜研究所所长谢大森认为,地方蔬菜品种决不能忽略。目前,广东省已经整理了98个地方蔬菜品种,在省内推广种植,“既然是地方品种,肯定只适宜在本地种植,产量不会太大,种植效益要比普通蔬菜高。”
事实上,南京芦蒿就是典型的地方蔬菜品种,记者了解到,有鉴于此,南京的芦蒿种植户收益一向稳定,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也比较小。
蔬菜产业也需要“融合”
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做文章。
江苏省蔬菜研究所所长王伟明表示,蔬菜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也是“跟风种植”问题的解决之道。目前,中国蔬菜的加工率还很低,提高加工转化率能提升蔬菜的附加值。今年上半年,南京藕农“跟风种植”导致莲藕滞销,数百万斤莲藕烂池塘,而浦口的西埂莲乡由于拥有莲藕汁加工企业,当地藕农几无损失。
“另外,种植观赏型蔬菜,带动休闲农业和采摘农业的发展,也是未来的方向。”王伟明说。目前,我省蔬菜育种专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培育出如牡丹花一样的卷心菜品种、像皇冠一样的南瓜品种,都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
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所长付海朋也给出了专业建议,即使是同样的蔬菜品种,种植和收割时机的不同,也会导致效益的巨大差别,以黄瓜为例,越早上市行情越好,价格可以相差3倍左右。“农民要学会打时间差。”付海朋说。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