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txt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时间:2023-12-04 13:41:3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明旺 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论述,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展现福建担当、作出福建贡献。聚焦目标导向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区位优势,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五年规划,着力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注重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加快构建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的要求,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配置,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打造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注重优化产业布局。组织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以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设施农业建设水平,以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累计创建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个、农业产业强镇7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772个,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等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推动地方“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聚焦装备升级 推进设施建设认真落实“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的重要要求,建设设施农业240万亩,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物质基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极为宝贵。高起点谋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灌排化、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数字化”要求,推进农田连片整理和生态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集中力量打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绿色生态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94万亩、占耕地面积71.1%,到2025年将把80%以上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农业生产设施。扶持建设标准钢架温室大棚,加快滴灌和微喷灌、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环境监测和自动控制等配备,探索在四荒地、盐碱地等非耕地上建设设施大棚,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全省60%以上设施蔬菜供应省外,成为全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大力研发推广适合福建丘陵山地茶果设施,发展集约化育苗、喷滴灌、避雨防寒、轨道运输等设施,打造全国茶叶主产区、南方特色水果重要产区。改造提升食用菌生产设施装备,以杏鲍菇、银耳、海鲜菇等为重点发展工厂化生产,推广自动化生产线、无菌净化接种车间、现代发酵隧道等先进装备,以香菇、茶树菇、秀珍菇等为重点发展食用菌钢架大棚栽培,配套温光水气等自动控制设备,全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平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推进畜禽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养殖,推广生猪养殖微生物发酵床、肉鸡全自动化养殖、蛋禽养殖机器人等,生猪、肉鸡、蛋鸡、奶牛等规模化养殖水平居全国前列。持续完善现代信息设施。建成福建“农业云131”平台,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创建3个国家级、11个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以及38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中心,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环节应用。聚焦科技创新 加大服务力度紧盯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赋能设施农业“内涵式”发展。推进设施农业种业创新。强化设施农业优质专用品种联合育种攻关,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98.2%、居全国前列。“圣泽901”白羽肉鸡品种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独创银耳纯菌种分离技术、混合菌种生产技术,培育适合工厂化周年栽培新品种,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品种突破国外垄断,双孢蘑菇、绣球菌等新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80%以上。青梗菜良种选育繁育取代日本进口品种,市场占有率达25%。花椰菜品种可满足全国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季节生产用种,供种占全国70%以上。推进设施农业先进技术应用。按照农机农艺融合要求,推进耕作制度、种养方式和设施化生产协调配套。组织实施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行动,突破精量播种、育苗嫁接、移栽收获等短板,水稻工厂化育秧提供省内40%早稻用苗,蔬菜集约化育苗提供90%以上设施生产用苗。因地制宜推广适合设施温室大棚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和“菜(果)粮”轮作套种模式,鼓励设施大棚轮作水稻,引导葡萄“一棚两用”套种马铃薯。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设施大棚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茶果园有机肥替代等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针对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问题,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新业态,创新“县级农耕服务中心乡镇农耕服务站村级托管员”设施农业生产托管机制,推广5G茶园、“滴滴”农机等数字农业服务模式,鼓励设施装备企业开展棚室设计开发、设施装备运维等全程服务。聚焦融合发展 着力强链补链坚持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努力挖掘设施农业接二连三潜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加工流通。布局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果蔬产地低温处理率达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田头市场+企业商超+城市终端配送”销售模式,加快推进批发市场、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经销商等密切合作,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居全国前列。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福建百香果、平和蜜柚、古田银耳、顺昌海鲜菇、上杭槐猪、长汀河田鸡、晋江胡萝卜、德化淮山等知名农产品进入“福农优品”销售专区和体验展销中心,扩大“福农优品”品牌影响力、竞争力。拓展多种功能。将设施农业与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结合起来,推进设施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养生养老、研学教育等深度融合,串起“农文旅”融合产业链。聚焦政策保障 增强发展动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一线倾斜,为设施农业提供有力保障。强化资金投入。省级财政连续十年每年分别安排1.9亿元支持温室大棚建设,市、县两级专项补助,探索开展棚权、设施装备等抵押,创新推出福建乡村振兴贷,累计吸引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超百亿元。推出设施大棚、设施食用菌等险种,全省每年财政保费补贴1亿元,为设施农业提供风险保障超25亿元。强化要素保障。编制年度设施用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落实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业设施建设,对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内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生产用电优惠政策。强化人力支撑。将设施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纳入高素质农民、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农技推广队伍常年对设施农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率先覆盖设施农业重点村。福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