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周年化生产简明技术规程(山东省).pdf
双孢蘑菇周年化生产简明技术规程 一、栽培设施条件 1.菇房建设 ( 1)菇棚结构 整个菇棚长 3300 厘米,宽 700 厘米,高 390 厘米。棚体采用钢架结构,内部采用立体层架结构,中间床架 6 层,两侧床架 5 层,层距 55 厘米,层宽 100 厘米。 ( 2)地面 地面为混凝土硬化地面。东西向,两边高,中间低。南北向,北边高,南边低,斜度5,南边留一个排水地漏。 ( 3)棚体 硬化地面南北两侧各埋设 23 根直径 5 厘米、长 75 厘米的支撑立柱,一般采用镀锌管材料。同侧两根支撑立柱中心距离为 150 厘米,支撑立柱露出地面 12.5 厘米,地埋部分用直径 50 厘米混凝土灌注。用两根直径 6 厘米的镀锌管折弯形成拱圈,用于连接两侧的支撑立柱。拱圈两端套装在支撑立柱露出地面部分。拱圈数量为 23 个,两侧垂直高 90 厘米,中心顶端高 390 厘米。 ( 4)加固设施 直径 5 厘米镀锌管脊梁安装在拱圈顶部,用于连接固定拱圈。直径 5 厘米斜支撑将顶端的拱圈与和它相邻的支撑立柱呈对角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斜支撑 8 个,每 4 个为一组。铁丝拉网将拱圈横向连接在一起,间距为每 30 厘米一条。长 9 厘米、宽 6 厘米的方木,用螺栓固定在支撑立柱外侧,用于固定内膜和外膜。 ( 5)保温层 用长 420 厘米、宽 125 厘米的普通大棚塑料膜,作为内膜,直接覆盖在棚体上,边沿卷在小木条上并用钢钉钉在方木上面。用 3 层,每层厚度为 6 厘米的玻璃纤维作为保温层,覆在内膜外部。用长 420 厘米、宽 125 厘米的外面白色,里面黑色的防晒、防腐塑料膜作为外膜,将保温层包裹在内部,边沿卷在小木条上并用钢钉钉在方木外侧面。可采用竹制、镀锌管等材料,中间床架 6 层,两侧 床架 5 层,层距 55 厘米,层宽 100 厘米。门宽 120厘米,高 200 厘米,可采用冷库保温门或厚 10 厘米的彩钢加芯板保温门,菇棚东西两侧各一个。 2.设施设备 ( 1)控温系统 可采用独立的地源热泵机组或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地源热泵机组配备温度自动控制设备,制冷量 45 千瓦 /栋,制热量 50 千瓦 /栋。空调包括进风口、排风口、回风口、鼓风机、数控板、风柜、主机。在空调出风口安装两条直径为 40 厘米、长 32 米的打孔塑料风带,吊在中间一排种植架的两侧,在风带正下方,每隔 40 厘米打一个直径 4 厘米的圆孔,将风带尾端密封 。空调末端风机风量 8000 立方米/ 小时,通过打孔塑料风带送风制冷或制热。 ( 2)通风系统 地源热泵机组内置风机,风量为 8000 立方米/ 小时,风机余压需达到 600 帕,每小时可换气 8 次 10 次,另外装有可以控制新风和循环风的联动阀门。 二、主辅原料 主料有麦秸草、稻草、饼肥(豆饼、花生饼等)、牛粪、鸡粪等。可选用的肥料有:过磷酸钙、硫酸钙、轻质碳酸钙、尿素、石膏粉、石灰等。应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草炭土、粘壤土等。要求质地疏松,毛细孔多,团粒结构好,透气保水性强,有机质含量高,呈颗粒状。 三、菌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生长周期短、菇潮集中的品种,从具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并可清楚地追溯菌种的来源。 四、培养料配方 1.隧道发酵双孢蘑菇栽培料配方 ( 1)麦秸草 53%、鸡粪 45%、石膏粉 1%,过磷酸钙 0.5%、石灰 0.5%; ( 2)稻草 50%、牛粪 37%、饼肥 8%、石灰 2%、硫酸钙 2%、轻质碳酸钙 1%。 2.人工堆制双孢蘑菇栽培料配方 麦秸草(稻草)48% ,干牛粪 48%,轻质碳酸钙 1.2%,过磷酸钙 1.2%,尿素 0.4%,石灰 1.2%。 五、培养料发酵 1.一次发酵 ( 1)机械化作业 在建堆之前,先对秸秆进行预湿,使秸秆含水量在 72%左右,将浸湿的秸秆与粪肥混合堆成大堆,保持 2 天。 2 天后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利用翻堆机把料堆建成宽 1.8 米,高1.61.8 米,长度不限的长方形堆,当料堆中心温度达到 70时开始翻堆,一般每隔 2 4天翻堆一次,一次发酵共 12 16 天。 ( 2)一次发酵质量控制要求 通过一次发酵,使发酵料达到:颜色为浅褐色,可见少量白色菌丝,有氨味,含氮量在1.8% 2.0%,含水量 65%70% 。 2.二次发酵 ( 1)隧道二次发酵 隧道发酵一般需要 6 天,完成巴氏灭菌和堆料腐熟。二次发酵分三个时期进行,料温拉平期 2 8 小时,关闭新风,进行隧道内部气流循环,使料温均匀;料温拉升期 8 16 小时,适当开启新风供养,促使微生物生热,料温上升;巴氏消毒期 810 小时,温度维持在 58 60 ;堆料降温期 4 6 小时,料温降至 50 ;堆料腐熟期 3 4 天,温度维持在 48 50 。结束时送大量新风使料温降到 40 以下,及时出料上架。 ( 2)二次发酵质量控制要求 通过二次发酵,发酵料颜色为深褐色,可见白色菌丝,手握有水但不滴、不黏手,有弹性,基本无氨味。含氮量在 2.2%左右,含水量在 65% 68%之间,春秋季可高些,冬夏季低一些。 六、播种 进床前先把菇棚消毒一遍,再将培养料均匀地铺在床面上。每平方使用 750 毫升优质麦粒菌种 1.5 2 瓶。先将 4/5 均匀地播在培养料里,整平床面,其余的 1/5 均匀地撒在表面,盖上薄膜,清理干净地面。保持室温在 20 25 。 七、发菌 控制培养料温度 24 27,空气相对湿度 90%左右。同时根据温度、湿度调节空调循环量。 8 天左右菌丝封面可以揭开塑料膜,适量通 入新风让料面变干燥,抑制杂菌生长。大约 14 20 天左右菌丝发满培养料,准备开始覆土。 八、覆土 覆土前 10 天把草炭土与普通粘壤土按 1: 3 比例混合,并将覆土材料在阳光下暴晒,过筛,用石灰调节 pH7.58.0 ,含水量需达到饱和。用塑料布完全盖住,2 天后掀开塑料膜,再将覆土翻一遍以形成团粒结构。当菌丝已深入培养料 3/4 时,将覆土材料一次性均匀铺到床面,厚度 4 厘米左右。上土完毕,料温维持在 24 27,湿度 85% 90%, 3天内将覆土水分调至饱和状态,覆土中水分和培养料刚刚接触为宜,然后根据覆土内水 分蒸发量情况随时调水, 10 12 天菌丝长满覆土。 九、耙土 覆土后 710 天,菌丝爬土约 3/4 时开始耙土。耙土时,将菌丝浓壮和菌丝稀落地方的覆土掺合均匀,不要伤及菌丝,保持土层厚薄均匀一致。耙土后料温控制在 27 28,不需要通新风,增加空气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湿度需达到 90%以上,促使菌丝在此萌发、连接,均匀爬满整个土层。 十、出菇 在 48小时内将室温降到 18左右,料温 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90% 92%,二氧化碳浓度万分之 812 。适时根据覆土含水量喷结菇水,一般根据 土层含水量每平方米喷水 1 3 升。根据外界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调整新鲜空气量和循环量。保持上述环境直到菇蕾形成,出菇后把空气相对湿度降到 80% 85%。 十一、采收 一般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 2.0 厘米以上时,即可根据客户要求分规格采收。在第一、二潮的高峰期,子实体生长速度特别快,为了保证质量, 1 天需采菇 23 次。采菇时,动作要轻快,削根要平整,一刀切下,注意菇体整洁,防止菇体带泥。 十二、转潮管理 每潮菇采收完后要清理床面的死菇、菇脚。然后立即喷重水一次,水量控制在 1.5 2千克 /平方米,将室温提升到 1819 ,料温提升至 20维持 2 天左右,待菇蕾长到 1厘米左右时根据菇蕾的密度喷水,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收前多喷,收后少喷。幼菇出土时,要适当减少通风。当菇蕾长到 2 厘米左右时逐渐将室温降至 16 。 十三、清料 一般每潮菇采收 5 7 天, 2 个月共采收 5 潮菇。清除废料结束后,对生产场地及周围环境定期冲刷、消毒。菇房蒸汽消毒,温度保持 70 80,维持 12 小时。降温后撤料开始下一周期的生产。 十四、病虫害防治 1.防治对象 病害主要有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等,杂菌主要有石膏霉、黄瘤孢霉、木霉、青霉、毛霉、曲霉、脉孢霉等;害虫主要有菇螨、菇蚊、菇蝇等。 2.防控措施 (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和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定期复壮或轮换使用菌种,保证菌种质量,培育健壮的出菇菌料。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培养料采取二次发酵法处理,发酵全面、彻底,播种量充足,播种均匀,发菌阶段保持场所整洁卫生,空气新鲜,培养料湿度适宜。发菌期菇房温度最高不超过 25,避光培养,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床面,采取通风、降温、降湿措施处理,清 除污染物,隔离处理并及时补种。通过加强出菇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防控虫害,出菇区走廊每天清洗消毒一次,菇房每次出菇结束后用蒸汽高温消毒,以防病虫害扩散蔓延。发现双孢蘑菇子实体发病或有虫害发生时,及时进行清除、隔离,摘除病菇,洗净消毒操作工具,废菌料和废菇体应清运至离生产区 50 米以外的地方。 ( 2)物理防治 每栋菇棚门口外搭建长度为 3300 厘米,宽度为 350 厘米的缓冲间,两边留门。缓冲间和菇棚门上分别安装 60 目尼龙防虫门帘,换气口设置 60 目尼龙防虫纱网。菇棚走廊内安装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捕鼠器 ,缓冲间安装黑光灯。 ( 3)生态防控 发菌阶段保持培养室适宜的温度,降低空气湿度,适度通风,避光发菌。出菇期间保持菇房内不同生育期的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避免高温高湿、温差、湿差及通气不良。 ( 4)化学防治 生产区在非栽培期,可使用低浓度氯溶液对场地进行淋洗消毒处理,出菇区可用石灰石消毒处理。在菇房遭受害虫严重侵袭的紧急情况下,宜使用中草药制剂进行喷雾和熏蒸处理,但不应对菌丝体和子实体产生要害和污染。可使用以维生素 D 为基本有效成份的杀鼠剂诱杀鼠害。 备注:本规程摘编于 DB37/T双孢菇周年化生产菇棚建设要求及栽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