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夫: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解读.pdf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解读 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 赵一夫 结合近期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 重点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实施的七大 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化解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实际观察, 农业是 “四化” 同 步发展的短板, 农村是城乡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 农业农村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 农村现代化,正是抓住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2016 年,虽然 我国农民收入从 1978 年的 134 元增长到 12363 元, 但城乡居民收收入差距仍 然较大, 收入比仍高达 2.72:1, 加快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尤其是实现 4300 多万 农村贫困人口真脱贫、 脱真贫, 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将 “ 三 农” 问题确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问题 的高度重视, 尤其将农村现代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进一步体现了对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进程中不平衡、 不充分的短板把握, 进一步体现了战略举措的精准与务实。 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新时期我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指明了的道 路。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城乡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 举措, 为新时期解决好 “三农” 问 题提出了精确的任务着力点。 乡村振兴战略全 方位涵盖了农业发展、 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 提出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 风 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的目标要求, 与 2005 年 开始在全国开展的新农村 建设目标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相比, 在生 产 和 生 活 方 面 确 立 了 更 高 的 目 标要求,而且增加了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可见, 乡城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提档升级, 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效基础上, 我党对农业 农村发展的重新定位, 也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领导下展现出的道路自信、 理 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未来我国农村发展更 加 强调生产、 生活、 生态 “三生协同” 的发展路径, 更加强调宜居, 使城乡融合发 展不仅体现在 收 入 差 距 的 逐 步 缩小,居住环境、居住条件方面的落差也会减小, 甚至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会成为留住农民、吸引市民的突出优势。 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创新体制机制、 健全政策体系, 促进城乡融合 发 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 政策体系,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给农 民吃了 “定心丸” , 这进一步构筑和巩固了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济持 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 乡村振兴战 略也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办法, 首先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 经营 体系, 尤其是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升小农 户融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能力, 使农业成为体面并有利可图的职业; 其次通过吸引和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乡村治理人才, 健全自治、 法 治、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焕发农业、 农村活力, 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 展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完善, 将给现代农业 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也会越来越扎实巩固。 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能够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农民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 设的积极性、 主动性与创造性。 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是农业农村各项资源要素得 到优化配置, 农村经济活力得到释放, 使农业成为富裕的产业、 农村成为宜居的 社区、 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关键的要素是人。 乡村振兴战略 为农业农村绘制的美好蓝图, 参与的主体是农民, 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农民, 亿万 农民参与建设、 振兴家园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乡 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也会对有知识、 高素质的新农民形成磁吸效应, 激发农村创业 创 新 事 业 的 发 展 , 培 养 造 就 一 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