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氨化钙“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对番茄生产的影响
47 2018.6进行催芽。每隔46小时翻动1次,一般23天可出芽,即可播种。番茄的播种期根据栽培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早春栽培选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秋冬栽培为8月中下旬到9月中下旬,冬春栽培则为11月中下旬。当催芽70%以上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前先浇足底水,保证育苗床面平整,水渗下后撒一层细土吸潮,接着将种子均匀撒播在床面上,再覆盖大约1厘米厚的营养土,播种完毕。如果是冬春播种,育苗床上可盖上薄膜,夏秋播种,育苗床上可覆盖遮阳网、防虫网。2.2 苗期管理间苗与分苗,苗齐后及时间苗,去掉病苗、弱苗及过密苗。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分苗,苗距810厘米进行栽植。壮苗标准以株高1520厘米,茎粗0.50.8厘米为佳,叶片为78片,叶色墨绿,无病虫害。2.3 定植前准备整地施肥,番茄定植一周前应采取整地和施肥措施。整地主要是将土地深翻3040厘米,耙平耙。整地之后再施肥,以每亩施优质腐熟有机肥40005000公斤为宜,也可辅以施钾肥及磷肥分别为10公斤及50公斤左右。定植的温度要求是在棚内10厘米处土温稳定在10后即可定植。定植时把秧苗摆入沟中,埋入少量土,栽完后浇上定植水,定植密度以每亩30004000株为宜。2.4 田间管理温度管理,番茄在缓苗时,温度应保持在2030,中午温度超过30时,可打开天窗放风,缓苗后开始进入开花坐果时期,温度应控制在2025,超过25时需放风,温度降至20时闭风。如果温度低于15,此时应当覆盖草苫。结果期,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夜间1015即可。水肥管理,番茄属于半耐旱作物,缓苗后到坐果前采用膜下滴灌,保持土壤湿润。当第一穗果长至核桃大小时,结合灌水第一次追肥,每亩追肥尿素15公斤,硫酸钾10公斤,以后当穗果膨大时各追肥1次,进入结果期可对叶面喷施二氧化碳气肥。番茄的苗期病虫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棉铃虫及白粉虱等。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可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番茄晚疫病可采用粉尘法、烟熏法及喷雾法来防治。病毒病可在苗期和缓苗后用83曾抗剂100倍液各喷1次。2.5 采收根据市场对商品的要求,不同品种的番茄可适期采收。氰氨化钙“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对番茄生产的影响王风玲(北票市三宝乡农业服务站,辽宁 北票 122100)北票市是全国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第一县,日光温室番茄产业已成为该市的经济支柱、富民工程。但由于长期多年生产,连作障碍越来越明显,土传病害日益严重,根结线虫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农户积极效益。为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北票市蔬菜站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特引进改良氰氨化钙“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安排此试验,为广大菜农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1 设计与方法1.1 试验时间2015年6月4日。1.2 试验地点北票市五间房镇王兰旗村五组王俊文家温室。1.3 试验设计土壤类型:壤土。试验在同一地块两栋相同高效节能型温室内进行。处理:每亩施有机肥15立方米和改良氰氨化钙100公斤,其他肥料及杀虫、菌剂都不用。对照:用农家肥、复合肥等传统栽培技术。定植时间、方式及后期田间管理相同,留6穗果摘心,统一田间管理。每个棚随机抽取一个小区,面积14平方米,每个小区随机抽取5株进行园艺园林48 2018.6调查,分别调查生长初期、中期、采收期果实性状并进行分析。1.4 处理方法在设施温室内,6月进行土壤消毒,此时温度高,光照好,实施效果最佳。首先,将选定田块内上茬作物收获后的残留物清理干净,将玉米秸或麦秸(最好粉碎或铡成46厘米的小段,以利翻耕)和未腐熟的猪圈粪均匀撒于地表,亩用量6001200公斤。然后,在秸秆或猪圈粪表面均匀撒施4080公斤/亩荣宝(改良氰氨化钙),用旋耕机或人工将有机物和荣宝深翻入土壤,深度3040厘米。翻耕应尽量均匀,以增加荣宝与土壤颗粒的接触面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做畦。本实验采取1米1行模式起垄。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尽量用棚膜,不要用地膜)将土壤表面密封起来,从薄膜下往畦灌水,直至畦面湿透为止。保水性能差的地块可再灌水一次,但地面不能有积水。封闭温室,注意温室出入口、灌水沟口不要漏风。一般晴天时,2030厘米的土层能较长时间保持在4050,地表可达到70以上。这样持续20天左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多种真菌、细菌及根结线虫等有害生物。打开温室通风口,揭开地面薄膜,翻耕土壤。等待1015天即可播种或定植植物,定植时穴施生物肥促苗壮苗效果显著。根据病害情况,在不同阶段,可继续开沟或穴施生物修复菌剂,每次用量35公斤/亩。2 结果与分析2.1 生长初期植株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的株高略矮,基部茎粗比对照增加30.69%,叶片长增加15.9%,开花数、叶片数没有太大的差异(见表1)。2.2 生长中期性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处理的坐果数比对照增加12.5%,叶片数要少,植株紧凑,基部茎粗增加21.4%,植株明显粗壮,叶色深绿(见表2)。 2.3 果实产量调查番茄于9月19日开始采收,10月29日采收结束,结果表明(见表3)。果个数增加17.42%,产量增加18.22%,平均单果重无明显变化,但果色明显亮丽,一等果率高。处理区整个生长期无病害发生,对照区叶霉病、煤污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在15%左右。处理区没有追施氮肥、钙肥,节支350元,农药节支200元左右,增产1278.5公斤,增效5114元,除去人工费300元,购买改良性氰氨化钙费用720元,总增收节支4644元。3 小结氰氨化钙“土壤改良修复技术”以农作物秸秆及圈肥代替化肥,增施氰氨化钙,栽培畦下埋的秸秆转化成了作物所需的热量、二氧化碳、矿物质元素、有机质。缓解了保护地作物连作重茬,病害严重的问题,减少农药化肥投入量,释放出经济、环境、生态的多重效益,获得高产、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该技术增产增效显著,操作简单,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表1 生长初期植株性状调查表(2015年9月10日) 项目株高(厘米)基部茎粗(厘米)叶片数(片)叶片长(厘米)第一穗开花节位(个)处理 140.8 1.32 21.2 48.2 4.6对照 150 1.01 22 41.6 4.4表2 生长中期植株性状调查表(2015年10月10日) 项目坐果数(个)叶片数(片)株高(厘米)基部茎粗(厘米)处理 19.8 23.2 179.2 1.36对照 17.6 24 187 1.12表3 果实产量调查表 单位:公斤,个 项目 果个数 产量 平均单果重 折亩产量处理 930 173.9 0.187 8287.25对照 792 147.1 0.185 7008.75园艺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