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新品种苏椒22号的选育.pdf
- 75 - Vegetables 2017.12 新优品种 辣椒新品种苏椒22号的选育 郭广君,王述彬 * ,刘金兵,潘宝贵,刁卫平,戈 伟,高长洲,张起跃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苏省高效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4) 摘要:苏椒22号是以自交系2009X142与2009X200配制而成的早中熟辣椒一代杂种,果实羊角形,平 均单果质量28.2 g。果面光滑有光泽,青果浅绿色,成熟果红色。辣味中等,品质好。适宜适宜陕西、湖 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和内蒙古及同类型生态区域露地栽培。 关键词:辣椒;苏椒22号;一代杂种 A New Pepper F 1Hybrid Sujiao No.22 GUO Guangjun, WANG Shubin * , LIU Jinbing, PAN Baogui, DIAO Weiping, GE Wei, GAO Changzhou, ZHANG Qiyue (Institute of Vegetable Crop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Horticultural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Nanjing 210014,China) Abstract: Sujiao No.22, an early-mid maturing F 1hybrid, was developed by crossing 2 inbred lines of 2009X142 and 2009X200. The fruit was long sheep-horn shaped. The average fruit weight was 28.2 g. The surfcue of fruits were smooth and glossy. Green ripe fruits were light green and the matured fruits were red, lightly spicy with good quality. It was suitable to cultivate in open elds in Shaanxi, Hunan, Jiangxi, Sichuan, Guizhou, Yunnan Province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other regions with the same ecological condition. Key words: Pepper; Sujiao No.22; F 1hybri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186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1415);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专项(CARS-25)。 *通讯作者:王述彬 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茄科辣椒属 植物,起源于南美洲,适应性强,栽培区域广, 在亚热带和温带均广泛种植。中国是世界上辣椒 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年播种面积约130万hm 2 ,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中国蔬菜市 场的周年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对辣椒品质要求更高。为满足这 一市场需求,特开展了辣味中等、VC含量高、质 优、丰产、抗病鲜食羊角椒的选育工作。现将苏 椒22号的选育研究工作汇总如下,以期为辣椒育 种提供参考。 1 品种特征特性 苏椒22号为早中熟辣椒一代杂种,始花节位 为第9.7节,果实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泽,青熟 果浅绿色,老熟果红色,果实纵径17.3 cm,果肩 横径2.5 cm,果肉厚度0.26 cm,单果质量28.2 g, 辣味中等,品质好。每667 m 2 鲜椒产量2 163.4 kg 左右,适宜湖南、云南、内蒙古、江西、陕西、 四川、贵州、深圳及同类型生态区域露地栽培。 2 选育过程 母本2009X142是由从沛县辣椒后代中选育 - 76 - Vegetables 2017.12 新优品种 的单株经定向选择于2009年育成的自交系,果 实中长羊角形,果实纵径22.4 cm,果肩横径 2.1 cm,单果质量20.2 g,中熟,开展度中等,坐 果性好,配合力好,味辣,抗病毒病、炭疽病, 中抗疫病。父本2009X200是从泰国引进的辣椒分 离后代经多代定向选育出的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 系,果实细羊角形,果实纵径20.5 cm,果肩横径 2.8 cm,单果质量31.3 g,早熟,分枝能力强, 坐果性好,配合力好,味辣,抗病毒病和炭疽 病。2010年配制杂交组合2009X1422009X200, 2011 2012年进行配合力测定和品比试验。 2013 2014年参加国家辣椒品种区域试验, 2015年参加国家辣椒品种生产试验。2016年6月 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国品鉴菜 2016044),定名为苏椒22号。现已在江苏盐 城、徐州等地示范推广。 3 选育结果 3.1 丰产性 3.1.1 品种比较试验 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试验 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月16日播种,4月13日露 地地膜覆盖定植,株距 45 cm,小行距 50 cm, 大行距 70 cm,小区面积6.48 m 2 ,每小区种植 30 株,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苏椒22号每667 m 2 产量 2 384.5 kg,比对照湘辣2号增产 10.5 %。 3.1.2 区域试验 20132014年参加国家辣椒品种区域试验 (表1),露地地膜覆盖栽培,11月初至翌年6 月中旬播种,3月上旬至7月下旬定植,小区面 积5.010.0 m 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2013 年苏椒22号667 m 2 平均总产量1 953.0 kg,比对照 湘辣2号增产18.76%。2014年苏椒22号667 m 2 平均总产量2 373.7 kg,比对照湘辣2号增产24.62 %。 20132014年苏椒22号667 m 2 平均总产量2 163.4 kg, 比对照湘辣2号增产21.91%。 3.1.3 生产试验 2015年参加国家辣椒品种生产试验,在 内蒙古、湖南、江西、云南、四川等地露地 地膜覆盖栽培,2014年 11 月下旬至 2015年 5月上旬播种,4月中旬至6月下旬定植,小区 面积50.056.0 m 2,随机排列。苏椒22号平均 667 m 2 产量2 551.6 kg,比对照湘辣2号增产5.7% (表 2)。 表1 区域试验情况 年份 地点 667m 2 产量/kg 比CK增加% 苏椒22号 湘辣2号(CK) 2013 内蒙古 3 143.2 2 609.6 +20.45 江西 1 884.7 1 985.5 -5.08 云南 1 613.4 1 444.4 +11.70 贵州 795.2 1 196.6 -33.05 陕西 3 257.8 1 657.2 +96.58 四川 1 023.9 973.6 +5.20 平均 1 953.0 1 644.5 +18.76 2014 内蒙古 4 410.5 3 209.9 +37.40 江西 1 858.1 2 032.8 -8.59 云南 1 237.0 703.7 +75.79 贵州 1 496.9 1 442.9 +3.74 陕西 3 873.1 1 895.1 +104.37 四川 1 691.3 2 038.1 -17.02 湖南 2 661.8 2 206.2 +20.65 深圳 1 760.9 1 709.1 +3.03 平均 2 373.7 1 904.7 +24.62 注:由于湖南(2013年)和深圳(2013 年)试验期间遭受异常气候变化,辣椒无产量。 - 77 - Vegetables 2017.12 新优品种 3.2 商品性 20132014年参加国家辣椒品种区域试验, 每年在采收盛期选取 10 个商品果实(鲜椒)调查 果实性状。100 g果实 VC含量140 mg,辣椒素总 量35.23 mg/kg。 3.3 抗病性 20132014年国家辣椒品种区域试验中在始 收期调查参试品种的发病情况。田间调查表明, 病毒病病情指数7.8,表现为抗;炭疽病情病指数 1.8,表现为高抗;疫病病情指数1.5,表现为抗; 青枯病病情指数1.7,表现为高抗;综合抗逆性 较强。对照湘辣2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8、1.8、 2.0、1.9。 表2 生产试验情况 年份 地点 667 m 2 产量/kg 比CK增加/% 苏椒22号 湘辣2号(CK) 2015 内蒙古 5 024.3 3 971.9 +26.5 江西 2 689.6 2 523.2 +6.6 云南 1 679.5 1 759.6 -4.5 贵州 1 399.5 1 355.9 +3.2 陕西 3 199.4 2 914.8 +9.8 四川 1 687.9 1 980.3 -14.8 湖南 2 379.4 1 978.4 +20.3 深圳 2 353.0 2 828.8 -16.8 平均 2 551.6 2 414.1 +5.7 3.4 适应性 该品种适于湖南、云南、内蒙古、江西、陕 西、四川、贵州、深圳等地栽培。 4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茬口确定适宜播期,通常在11月至翌年 4月播种,667 m 2 用种量为4050 g。培育壮苗, 适时定植。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地 块种植。667 m 2 定植3 5004 000株。重施基肥, 对椒坐果后追三元复合肥,加强水分调控,及早 封行有利于高产。及时防治病虫害,掌握“预防 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市场行情适时采 收青果上市,也可作为干椒上市。 蔬 我国科学家揭示大丽轮枝菌寄主适应性的分子进化机制 2017年1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研团队首次阐明了大丽轮枝菌寄主广谱性与专化性动 态平衡的基因组学基础。大丽轮枝菌是一种毁灭性的维管束土传植物病原真菌,曾与马铃薯晚疫病并列为世界 头号检疫对象,寄主非常广泛,能够侵染8科660多种植物,包括很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全球范围内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损失每年超过数百亿美元。加工有害生物创新团队通过鉴定来源于莴苣、番茄和 棉花大丽轮枝菌对不同寄主的侵染能力,确证了来源于棉花的模式大丽轮枝菌Vd991对寄主棉花具有优势适应 性(专化性)的特征;在大丽轮枝菌Vd991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发现3者之间均衍生了约1 000个特异基因, 提示大丽轮枝菌的泛基因组是开放的;基因组及编码基因共线性分析发现,这些特异基因在3个大丽轮枝菌基 因组中均形成了4个特异区段,暗示这些特异基因组区段与大丽轮枝菌对来源寄主的适应性相关;对来源于棉 花的大丽轮枝菌Vd991基因组的4个特异区段比较分析发现,其中1个区段(G-LSR2)与棉花枯萎病菌基因高 度同源,进一步的分子进化分析也支持该区段由棉花枯萎病菌横向水平转移而来;该区段敲除后对寄主棉花 的适应性显著下降,但不影响对其他寄主(莴苣和番茄)的致病性,而将该区段编码基因导入来源于莴苣和 番茄的大丽轮枝菌中,则增强了其对棉花的寄主适应性,同时还不影响对来源寄主莴苣和番茄的致病性,这 证明了该区段是决定大丽轮枝菌寄主适应性(专化性)的关键遗传变异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大丽轮枝 菌侵染为害和致害机理,发展相应的关键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