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菊花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pdf
年 月 第 期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浙江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 编号 作者简介 叶琪明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与推广 浙江菊花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 叶琪明 郭方其 吴 超 丁晓瑜 陈天烺 方华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浙江 杭州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浙江 杭州 浙江海丰花卉有限公司 浙江 绍兴 摘要 经过 年的菊花菌核病的发生规律调查 结果发现 切花菊菌核病在浙江的发生期为 月至次年 月 因在 月及次年的 月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 极易造成暴发流行成灾 分析了土壤带菌 气候条件 栽培管理与种植密度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为此 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药剂防治为辅的综 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切花菊 菌核病 发生规律 防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 菊花菌核病是菊花的一种重要病害 苗期和成 株期均有发生 各栽培区均有发现 特别是大棚栽培的 切花菊冬春季节发生严重 近几年来 随着大棚切花菊 的广泛栽培 菌核病发生十分严重 为害严重的地方 引起植株成片枯死或腐烂 极大地影响了浙江切花菊的 生产 降低了切花菊的产量和质量 年进 行了浙江省切花菊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 现将结果 报道如下 症状 菊花菌核病可危害切花菊任何生长发育时期的植 株 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 茎 叶片及花朵 引致茎腐 茎基腐 烂叶和花腐 发病初期 病部产生水渍状褐色 不规则病斑 病斑软腐 潮湿时产生棉絮状白色菌丝 逐 渐形成黑色菌核 图 造成植株腐烂坏死 甚至整株 枯死 图 菊花菌核病田间发病症状 病原 菊花菌核病的病原为核盘菌 危害后期病茎皮层霉烂成丝裂 状 内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 有时茎表面也产生菌核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 在土壤中 可存活 年 土壤潮湿时可存活 年左右 土壤干燥 时可存活 年 菌核是病害初侵染来源 翌春温湿度条 件适宜时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当子囊孢 子成熟后即从盘中射出 靠气流传播 子囊孢子萌发后 长出芽管 从衰老的弱组织中侵入进行初侵染 植株发 病后 产生的菌丝也可直接侵染健株 如此循环 进行 再侵染 田间健康叶接触菌丝后即会染病 棚内湿度 偏高时 病部产生浓密絮状菌丝团 后期转变成黑色鼠 粪状菌核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在水中 经 个月即腐烂死亡 发病规律 据 年的调查 浙江省菊花菌核病的主 要发病时期为当年的 月至次年的 月 发病盛期在 当年的 月及次年的 月 年度间早春多雨 或雨量多的月份以及秋季多雨 多雾的月份发病重 连 作地 排水不良 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 残留菌核量多的 田块发病较重 栽培上种植过密 通风透光差 氮肥施 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 为低温高 湿病害 病菌菌核发育和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和 左右 相对湿度达 以上时 菌丝发育良 好 相对湿度达 以上时 病害发生重 当相对湿度 低于 时 病害发生轻或不发生 田间 菊花菌核病 在 时发展较快 最快 以上菌核病 DOI 10 16663 ki lskj 2020 07 065